“下夜班只想买个面包赶紧撤,
店主姐姐非要给我加热。
咬到嘴里那瞬间:
真香啊,肉桂卷还是热的好吃!
就是好吃过分了,有点不争气红了眼眶。”
——某点评
做私房还是实体店?这个问题常常让烘焙创业者纠结,但又注定没有标准答案。可隔三岔五,这个问题总会蹦出来撩拨心弦。如果总有一天要跳出舒适区,只要不忘初心,面包总会有的。
有些人只想静静做包,却成了全镇的希望
在遍布工厂作坊的故乡小镇里,Eda的社区面包店似乎与周边格格不入。但这恰恰是她回归社区的本意——在1人店里静静做面包,默默提升烘焙技术。不打广告,不做营销,不需讨好客人,不用管理团队,不必应付公司行政,更不用每月盘点数百种物料。大部分时间她就在烘焙间里忙碌着,只在面包柜上放个响铃,有人买面包的时候才露面。
真•一心做包,不问世事
因为在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城郊小镇上,人际关系可以很简单。陪伴在年迈的父母身边,将自己在大城市学会的手艺,做给儿时玩伴、街坊邻居吃。大家虽然嘴上念着“面包太贵了吃不起”,遇到她公休放假时候,又会抱怨“这丫头怎么偷懒不开门”。
有一次,听到客人对同来的邻镇朋友说:“我们镇总算有碱水面包啦,之前还要开车到市里才吃到。” Eda万万想不到,自己居然靠面包成为了全镇的希望之一,心情小窃喜。
你看到的社区小店,其实是面包师眼里的大厨房;我们以为的面包生意,说不定只是他们的生活日常;当面包回归街角巷里,做面包的人和吃面包的人,都成了邻里街坊。
面包本是寻常物,社区店里遇知音
五块钱一个贝果,六块钱的盐可颂,七块钱3个的碱水小串……虽然自嘲自己的面包店处处透露着贫穷的气息,但是小李的面包店却是大家口中的宝藏面包店。
价格感人,用料真诚,是怎么做到的呢?
把面包店开到社区旧楼里,从而将租金成本压到最低;铺面以生产为主,只留一个面包柜台,除了墙面刷两桶油漆外没有装修成本;自己一个人亲力亲为,人力成本只需吃饭钱了。
省下了这些成本,即使用上好原料,价格也可以控制。小李的理想状态,就是做着朴实健康的味道,每一款面包虽谈不上惊艳,但足够让人记住,下次路过时候又再购买回味。虽然出身某烘焙大牌,小李却希望让手作面包回归日常,而不是如今的轻奢定位。剥去人为添加的营销标签、品牌溢价,让面包平价,更有利于普及健康手作面包。
要知道,若论人均面包消费,即使饮食习惯相似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也分别是内地的3.3倍及2.6倍。未来的面包市场,还有翻倍增长的空间。每个社区面包店,都有自己的风格,面包的口味可能见仁见智,但总有欣赏它们的客人会来配对。而每多一个社区面包师,就会多一群能吃到新鲜面包的有口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