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很久以前就看到过一段话,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绝对不会因为一件或两件事情而影响到你一生的人生轨迹,而真正造成影响的是你自己的自我放弃。从人一生的时间长河来说,从来都不会缺少机会或机遇,但是我们缺的是当真正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我们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迎接它。
在我们选定了一个目标,选择了做一件事情后,要勇于去实践,去试错,有些失败的代价往往是必须的,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失败往往才能够总结到一手的复盘经验,避免在后续实践中再犯类似的错误。
包括你开始走到一个分支路线,或者你起跑比别人慢了都是同样的道理。从理论上来讲你会比别人甩在后面,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两者的竞争并不在于此,而在于是否能够长期保持一种学习效率和成长速度。
如果你具备这点,但是别人不具备,那么你一定可以后来居上。
人生处处是跑道,这是一场需要长期坚持的马拉松,而不是一次百米冲刺。从一个人整个人生的时间跨度来说,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只有长期坚持并具备坚韧性格,永不放弃的人往往才可能抵达终点。
3.自主自发而不是外在要求或约束
一件事如何才能够长期坚持做下来?简单来说就是要从刚开始的被迫坚持变成后期的自主自发,完全内在兴趣驱动坚持,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长期坚持下来。
比如跑步,有些人1年跑不了几次,却去跑马拉松,还不忘了拍照发个朋友圈,这类人实际上是很难将跑步坚持下来的。再比如,有些人参加跑步打卡群,希望别人来监督自己跑步,但是实际上也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坚持下来的。
其最大的原因还是没有想清楚,你为何要做一件事? 如果是为了炫耀虚荣,为了别人要求做一件事,那么你很难将这件事做好。当你将一件事情作为自己的终身兴趣爱好,作为自己的一个事业来做的时候才能够自主自发地去做好。
每个人都有惰性,做一件事最难的也是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如何慎独,如何自律来完成。你坚持一件事的初衷往往是为了一个目标的达成,而真正持久的动力则是听从内心的声音。没有观众,无须喝彩,往往才是你长期坚持一件事情的最佳状态。
4.过程即目标,目标是工具
当在今年2月9日,我完成了自己的持续不间断1年跑后,并没有太多类似于刚开始跑步的是创造一个新的PB,或者连续不间断跑100天时候的兴奋。也就是说这个小目标达成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因为这只是我跑步的一个新的起点。
平时我们强调目标管理,结果导向太多,反而是忽略了多过程的关注。
实际上当你把一个大的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细化后的小目标后,你会发现每个小目标就是一个小过程,多个小过程的持续累积就变成了一个大目标的完成。
你时刻的盯着大目标,去忽视了将眼前的各个小过程做好,做细,各个小的过程就是粗制滥造,那么大目标即使达成了也是一个半成品,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当你把每个小过程都做到位的时候,那么目标反而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忘记目标而专注过程,不是让我们真正地放弃目标,而是让你真正感受到每个小过程就是小目标,只有小目标的日积月累才可能有大目标的达成,过程的历练带给你的绝对不是单一目标的达成,而是让你具备了以后通达更多大目标的能力。否定过程的以结果为导向,表面上看着是如此的光鲜,但是没有对待过程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即使达成了一些短期的目标也会让我们在大目标面前手足无措或偏离航道。
5.抵抗熵增,脱离自我舒适区
熵增定律简单来讲就是每个人都偏向去适应熵增定律,按照混乱和无序的方向发展,而这种方向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舒适的。比如跟你说你不用工作了,可以天天吃喝玩乐还能挣钱,估计这种好事大部分人都想得到。
而负熵和抵抗熵增定律就是要脱离舒适区,要主动自己去找一些让自己不舒适不自在的事情来长期坚持做。而只有这种负熵往往才能让你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在16年10月我开始戒烟,在前面自己戒烟过2次都失败,而这次戒烟到现在4年多了一根没抽过。在戒烟完成后,由于饮食无节制导致体重快速增加。因此在17年4月我开始跑步持续到现在。在19年自己已经讲写作,跑步,早起变成了个人兴趣和习惯后,我开始从19年10月尝试1年的蛋奶素饮食。
别人问我为何要吃蛋奶素1年,实际上很简单,即脱离自我舒适区。
舒适区往往就体现在体力和脑力两个方面,一个是不愿意动,出门就打车或开车,也不运动,周末就完全宅在家里面,因为不运动躺在沙发上刷剧确实是让人舒服的事情;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愿意动脑,很多事情不愿意思考,只会考虑这个事情原来做过没有,如果没有的话就不会做就把事情丢给他人,不会主动去学习或迎难而上去解决问题,脑子长久不用同样会生锈,我们可能年龄都还不大,但是脑子却提前进入了中老年区。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抵抗熵增,不要长时间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区。
6.勇于拒绝和说不,而不是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