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笔者相熟的一线钢琴教培老师透露,截至今年寒假,自己手头选择续费春季课程的学生,尚不足1/3。
学生的减少,也意味着琴行的营收锐减,拿课时费和售课提成的钢琴老师们,日子自然也不好过。
“从小学到硕士,学钢琴花了快一百万,现在却只能在机构里教小朋友,收180元一节的课时费,因为大头还得归琴行。”
最恐怖的是,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样的状态不会再有明显好转。
至于原因也很好理解,随着适婚适育的年轻人轮到当年那批90后、00后独生子女,新生儿总数也将随之减少。
那么,其他最终没能靠钢琴和音乐为生的琴童们,去哪儿了呢?
去年,有一条短视频引爆全网,画面中是一位身穿制服的外卖送餐员,当他路过商场里的展示钢琴时,情不自禁地坐了下来,当场演奏一曲,吸引了不少路人的注意,还登上了央视新闻报道。
一曲作罢,他又迅速起身,继续踏上赚钱养家的道路,逐渐隐入人海。
月亮纵然美丽,但若要论填饱肚子,还得靠那六便士。
这样的现象尽管有些令人心酸,但若是换一种角度来看,这似乎才是学钢琴的意义所在。
真正热爱钢琴的人,其实未必一定要靠钢琴吃饭才算成功。
多年练琴的时光,早已变成肌肉记忆,在任何你需要排解心中思绪、抒发情绪感怀之时,当指尖接触琴键,流水般顺畅的一串音符倾泻而下,治愈效果一定能瞬间拉满。
当学钢琴不再与升学捷径、气质提升或是“高贵滤镜”挂钩,而是回归孩子的兴趣本身之时,艺术教育的本质便得以昭然。
笔者相信,这场骤然扑向艺术特长培训行业的巨浪,一定会淘汰掉许多一味“赚快钱”的劣质机构,以及一大批逼着志不在此的小朋友做琴童的跟风家长,肃清整个行业的风气。
对于真正有志于学艺的家庭,以及真正优秀的师资而言,双向寻找到彼此的难度变低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时代在发展,中国人也越来越聪明,比起虚无缥缈的面子,踏踏实实把里子过好,才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