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图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视觉的物理性的现象,它在漫长的岁月中积淀了深深的文化观念,并且不断地拓展内涵,充满着隐喻色彩。
中国吉祥图像的色彩观与阴阳五行渊源颇深先民们早就对大自然中的斗转星移、四时交替、日月晨昏等现象,运用色彩进行过描述。
刘熙《释名》即已记载:“青,生也,象征物生时之色”,“赤,赫也,太阳之色也”,“黄,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启也,如冰启时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
先民从自然万象中获得了五种基本的色彩,并体会到这五色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被中国古代视为五种“正色”,暗含着吉利祥瑞的意义。阴阳五行说的产生与发展,为黑、青、赤、黄、白五色赋予了更深、更广的含义。
五色被认为是构成世界秩序的成分,并与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东、南、中、西)、五时(冬、春、夏、长夏、秋)、五音(羽、角、徽、宫、商)、五气(寒、风、热、湿、燥)等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
我国古人认为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与自然的、生命的各种思想观念是相互交融、互为因果的,使得具有感性的色彩观蕴涵了丰富的生命哲理,被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色彩的这种象征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与认识观念。
民间认为,黄色居五方之中为主宰之位,被认为是帝王之色,崇高、神圣不可侵犯,因而华夏之祖为黄帝;黄帝有四张脸,各自面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四方皆为黄帝统辖,东方太白皞,其色属青,称青帝,由木神辅佐,手持圆规、以掌春时;
南方炎帝其色属红,由火神辅佐,掌夏;西方少昊,其色白,由金神辅佐,称白帝,司秋;北方颛顼,其色黑,称黑帝,由水神辅佐,以治冬时;中央的黄帝由土神相佐,手执绳索,雄踞四方。
古代建筑中的都城四门也以色彩象征。东方黄龙门属青,南方朱雀门属红,西方白虎门属白,北方玄武门属黑。
传统的五行五色观念也影响了古代人们的服饰色彩,并作出了尊卑贵贱的规定。唐朝时太宗规定,除了皇帝可以着黄色衣,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并且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色衣,五品以上着红色衣,六七品着绿色衣,八九品着青色衣。在许多朝代,平民百姓都不能以正色作为服饰的颜色。
在历史上服饰的色彩与阴阳五行观相比附,使某些朝代出现了对服饰色彩的好尚。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如纳西族族人将生辰与服色相对应,认为衣服的色彩与生辰的五行或属象的“天象”有相生相克的关系,生辰与服饰色相对应则吉祥平安,若相违不仅不吉利,而且还会患病或引来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