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皆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只有顺应了这种传统的观念,才是吉祥的,也是审美的。“古代的尚色制度是五德始终说的体现。黄帝土德,色尚黄;禹木德,色尚青;汤金德,色尚白;周火德,色尚赤……秦水德,秦变周是水克火,故秦尚黑。汉立,土胜水,汉武帝时,按土德改制,服色尚黄。”
封建社会中的朝代更替比附五德,遵循其相克相生的法则,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建立,“服饰制度成为统治者对老百姓施行道德教化的手段。……色彩也成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度'的等级制度的标志,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尚色制度在服饰中的建立,同时也确立了红色的高贵地位,因为,尽管各朝各代的礼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只有达官贵人才有资格穿戴大红的衣饰。红色在上层礼仪制度中的高贵地位使民间趋之若鹭,渐渐地,其高贵的含义弱化,平民化的色彩显现出来。
作为五色之一的红色在吉祥图像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节日与婚庆中,红色更是呈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渐渐成了喜庆、吉祥的象征。更有些吉祥图像类型如剪纸、对联等,是以红色为主要构成颜色的。中华民族的尚红传统与吉祥图像是密不可分的。
色彩有阴阳之分,冷色调的阴色波长短、反射率低,具后退、收缩的感觉,于阴暗之处,更可加强其深远的感觉;暖色调的阳色波较长,反射率较高,具有前进、膨胀的感觉,施之于明亮之处,更可增加其耀目的效果。而吉祥图像的表现,多半采用吉祥喜气的阳色调,即红、黄为主,再搭配少数阴色调来衬托。
中国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红色情结的民族。历朝历代的官服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红色,建筑中更是赤墙、朱门、红楼,一片红色的海洋。无论如何,红色都是生命力最强的一个颜色。它与太阳、生命、血液、希望、光明、热情、胜利这些充满吉祥寓意的事物紧密相关。无论是神话、文献还是民俗中,红色都显示出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炽热的爱。
直至今日,身边依然到处都是红色,新婚寿诞、节日喜庆中的红喜字,红盖头,红蜡烛,红花轿、红鸡蛋、红肚兜、红春联、红包等、本命年红腰带等等。红色,给人以温暖、兴奋,充满着活力,象征着炽烈、冲动、积极向上的热情,寓意着生命、吉祥、喜庆,同时,又隐含有危险、血腥的意味。这些都是色彩心理赋予红色独特而鲜明的个性,红色远远超出了作为颜色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色彩学的范畴,民族与传统赋予了它特殊的内涵与外延。
春节是一个红彤彤的民俗节日: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爆竹、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新衣、压岁钱的红包、年糕上的红点、水仙上的红纸条……有关“过年”的传说非常直接地解释了红色与春节的关系。相传在古时候,大地上毒蛇猛兽横行,其中有一种名叫“年”的怪物,专门在除夕之夜跑出来危害人间。于是,人们每逢除夕,都要跟年搏斗一番,除夕成了人们性命攸关的关口。
某年除夕,年又来到一个村庄,正好撞见村头那户人家晒着红衣服,它转身便跑了。于是人们发现,原来年怕红色,他们奔走相告,在家中各处贴上红纸。终于,年被赶跑。年初一一到,人们就鸣放鞭炮相互祝贺顺利渡过了“年关”。这个传说有许多异文,但主题是一样的,即红色是怪兽年的克星是红色驱逐了“年关”的危险和苦难,守护着人间的太平。
红色的辟邪功能在民间有着多重传说的反复强调。如新娘红盖头即起着遮面与避邪作用。上古时女子出嫁被视为很危险的事,有各种妖魔鬼怪伺机加害新娘,最难防范的是“巫婆”的“邪眼”,只要新娘被“邪眼”看到,她就将陷入痛苦和极度危险中。因此必须把新娘的脸遮挡起来。但为什么汉族的盖头是红色的?民间传说纣王死后被封为喜神,这位专司人间嫁娶的喜神仍然像以前一样好色,常常把漂亮的新娘抢去天上做自己的小老婆,百姓们都很恨他,可结婚不能不请喜神。后来姜子牙教大家给新娘蒙红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