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降温的优缺点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4-12-19 20:58:23

猪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但由于夏季气温高、昼夜温差小、湿度大,加上猪的汗腺不发达,特别怕热,气温过高会给猪带来那些影响?

1.破坏猪体热平衡,引起热应激,降低机体免疫力,进而诱发多种疾病。特别是当猪群健康状况不良或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疾病爆发的可能性就更大。

2.在高温条件下,猪的食欲和采食量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猪的生长需要,

3.高温高湿的环境中,母猪受胎率低,在热应激条件下,母猪表现为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数增加、窝重减少,甚至流产。

4.由于抵抗疾病之能力低下及畜舍内高温、高湿之不易管理可能导致哺乳仔猪和保育猪之高死亡率。

5.猪的粪便也是一种传染源,因为粪便中含有一些寄生虫虫卵和病原微生物,尤其是一些患有传染病的猪粪便,传播极快,不及时清理会给猪的健康带来隐患。

那么夏季如何高效管理猪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呢?

猪场降温的优缺点,(1)


一、首先要做好降温措施

1、遮阴与绿化

(1) 搭设遮荫棚

为了降低猪舍周围环境的温度,可利用一定的设施遮断太阳辐射在猪圈舍上方搭建棚架,在棚架上铺上树枝,可起到防止阳光直射而降低猪舍环境温度的目的。也可在窗户上可加一水平板以遮挡由窗口上方照进来的阳光。对于设有运动场的猪舍或日光温室猪舍,在夏季应设置凉棚或种植藤蔓植物遮阳。

(2)绿化遮荫

夏季太阳辐射强烈、湿度不太大的地区,遮荫是简单有效的降温方法。夏季应通过绿化遮阳尽可能减少太阳辐射热。叶面通过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从而可显著降低空气温度;可遮挡阳光,故可使建筑物和地表面温度降低植物根部所保持的水分,也可从地面吸收大量热能而降温。

在猪圈周围栽植速生杨,2~3年可起到遮阳、蔽荫效果,减轻肉猪热应激,秋冬落叶后又不影响肉猪光照。因此,应加强猪场及周围地区的植树种草,以降低环境温度,但高大树木不宜多种,影响通风,也能招来野鸟对防疫不利。在猪圈外种植葡萄、丝瓜、佛手、葫芦等藤蔓植物,攀爬猪圈房顶,一方面绿色植被阻挡烈日直接曝晒圈舍、房顶,起到降温作用;另一方面,还可得到葡萄、丝瓜等,一举两得。

2、隔热通风

(1) 猪舍的建 筑隔热设计

将猪舍外墙用石灰水涂成白色,以提高猪舍外表面的反射能力和热散失率,从而减少太阳热能对猪舍内和猪体的传递,采用导热系数较小的屋顶材料或采取多屋建筑构造等屋顶隔热设计墙壁的隔热设计用空心砖代替普通粘土砖作墙体材料,可使其热阻提高41%,而用加气混泥土块可提高6倍采用双层墙体也会大大提高墙体的热阻值农村养猪大多是开放式猪舍,应在高温到来前在猪舍的屋上再加铺一至二层稻草、麦秸等隔热物。

(2) 通风

夏季,对猪舍进行有效的通风可以排出猪舍内的热量,对降低舍内温度有一定的作用。目前猪舍的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两种。

①自然通风是在猪舍建筑中设置合适的进出风口,利用自然风力及温差作用将新鲜空气引入舍内,将舍内多余的热量和污浊气体排出室外。

地形 地形与气流活动关系密切,场址选择一定要选在地势开阔、通风良好的地方,切忌选在背风、窝风的场所。

猪舍朝向 猪舍朝向对通风降温有一定影响,在炎热地区除考虑减少太阳辐射和防暴风雨外,必须同时考虑夏季主风向。

猪场建筑物布局 猪场建筑物布局和猪舍间距除考虑防疫、采光等外,还应注意考虑通风,布局应合理,间距不可过小,一般不低于10m。

猪舍内结构 为了有利于通风,猪舍内不宜设隔山墙,各圈间隔墙,尤其是圈舍与通道间的隔墙最好用铁栅栏代替。

猪舍跨度 猪舍跨度也影响通风效果,跨度小的猪舍通风路线短而直,气流顺畅;跨度超过l0m,通风效果差,较难形成穿堂风。

②机械通风 目前常采用纵向通风,将风机安装在猪舍的山墙上以便纵向通风,将舍内高温空气用风机排出而将舍外凉爽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对猪舍通风起到较好的作用。单靠通风仍不能有效降低舍内气温。所以高温时就应考虑先将空气冷却后再送入猪舍。如利用地下管道、地道等进行通风降温,舍外空气可以先进入地下管道、地道或自然洞穴,再进入猪舍,可将舍外空气降低3 ℃~5 ℃,舍内温湿度低于85%。为保障地道通风降温方式的效果,往往需要开挖较深的地道,多深达3~4 m,并有足够长度,因此工程量较大,一次投入也较大,接近于人工制冷系统,但运行费用很低。

3、蒸发降温

(1)冲洗猪体

对于单体限位栏和分娩舍母猪可用滴水降温系统,滴水器安装在猪肩部上方,间隔1小时左右在猪颈、肩和背部皮肤上进行低流量滴水降温,降温效果显著。但滴水降温速度较慢,不能很好地控制整栋猪舍温度。对空腹和妊娠母猪、生长育肥猪,夏秋季天气炎热时采用喷雾或喷淋降温的办法,降温速度快,5~10分钟即可将舍内温度降低5~8度,且能净化空气,对公猪必要时需定时冲洗睾丸。

但是喷(洒)水降温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增大舍内的湿度。一方面高温高湿会加重热应激的发生;另一方面高湿还会造成在舍内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特别在产房使用喷洒水降温要慎重并注意方法。

(2)屋顶喷淋和舍内喷雾:

屋顶喷淋是利用水的蒸发吸热原理,降低屋顶面温度,减弱辐射热向舍内传递,该法浪费水。

舍内喷雾是通过喷雾时雾滴在空气中汽化而达到降温目的(一般可降低舍温1℃~3℃),但同时也增加舍内湿度,故降温的效果很可能被湿度的增加所抵消,因而该法仅适用于干热地区。

(3)水帘降温

这是近年来兴起的效果比较理想的一种降温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内出现,最早用于种鸡舍的夏季降温。在机械通风的进风口处设一不断加水的水帘,用风扇对水帘吹风空气经过湿帘时由于水分蒸发而使空气温度降低,低温空气进入猪舍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一般可降5℃以上),但同时也提高舍内空气湿度,故该法最适用于干热地区。

4、尽量降低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直接影响猪舍内的温度,故在高温季节应减小饲养密度。

仔猪饲养密度应为0.3~0.4m2;/头,3~4月龄时0.6 m2;/头,4~6月龄时0.8m2;/头,7~8月龄时1.1~1.2 m2;/头。妊娠母猪最好单栏饲养。

5、合理调整日粮结构和喂料时间

(1)调整日粮结构

高温可以引起摄食中枢兴奋性降低,从而致使猪采食量下降,气温每升高1℃,猪采食量下降约40克,若环境温度超出最佳温度5~10℃,则每天采食量将下降200~400克。增加日粮的能量和蛋白浓度以便让猪在采食量低时摄入较多的营养物质。在猪的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从日粮中获得的能量和蛋白质同样可以满足种猪生产和生长发育的需要。

①添加脂肪 在猪的日粮中添加2%~3%的脂肪,一方面可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稳定猪的增重速度,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采食量,保证能量的摄入量,从而促进生长。此外,夏天一定要注意添加的脂肪不被氧化或酸败,建议同时添加抗氧化剂。

②日粮中补充限制性氨基酸 在热应激时需调整日粮粗蛋白质的含量,喂给合成的赖氨酸代替天然的蛋白质对猪有利,日粮中补充0.3%的赖氨酸,可减少日粮中的热消耗,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猪的生产性能。

参考配方:35千克以下的猪,玉米39%、小麦22%、麦麸15%、米糠7%、黄豆7%、鱼粉6%、骨粉2%、食盐1%、生长素1%。35千克~60千克的猪,玉米37%、小麦24%、麦麸19%、米糠11%、鱼粉5.5%、骨粉1.5%、食盐1%、生长素1%。

(2)调整喂料时间

猪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3℃,气温高于25℃~30℃,食欲与采食将受到影响。为此,喂猪宜在清早和夜间进行,天气凉爽,猪食欲好,采食量大,可减少白天活动。一般在晚上7点11点凌晨4点进行,每晚间喂3次,白天则可在上午10点和下午2点各喂1次0.5%的食盐水和青绿多汁饲料。

6、添加维生素或药物

(1)。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小苏打)

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的主要作用有:第一、碳酸氢钠能中和胃酸,溶解粘液,降低消化液的粘度,并加强胃肠的收缩,起到健胃、抑酸和增进食欲的作用。第二、碳酸氢钠在消化道中可分解放出 CO2 ,由此带走大量热量,有利于炎热时维持机体热平衡。碳酸氢钠可以提高血液的缓冲能力,维持机体酸碱平衡状态,提高猪抗热应激能力。

育肥猪为0.3%;妊娠猪和空怀猪为0.4-0.6%;哺乳母猪和公猪为0.6-0.8%。

(2)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E

热应激条件下给动物添加大量的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有助于动物抗御机体的热应激损伤,从而减少热应激带来的危害温度超过34℃时,每公斤饲料添加维生素C 400mg/Kg,维生素E 200IU/Kg

(3)添加中草药

中草药能够全面协调猪在高温下的生理代谢,促进猪的生长发育,改善机体免疫机能。选用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山楂、陈皮、槟榔等配制成饲料添加剂,可以缓解炎热环境对商品猪的影响,提高增重和饲料利用率。

7、用饲料防暑

盛夏料或饮水中加入适量的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饲料,以预防中暑。

(1)用醋或酸菜汁250~500毫升服用,每天1次。

(2)白扁豆20~25克,水煎取汁喂服。(3)。绿豆加水20倍煮烂,待凉后喂服。

(4)用车前草和淡叶各100克,水煎取汁拌喂服。

(5)用新鲜西瓜皮2000克,捣烂加白糖100克,搅拌均匀喂服,隔日1次。

8 供给充足、清凉、卫生的饮水

水对机体体温的调节发挥重要作用,增加饮水和排尿是夏季猪降低体温的重要机制。因而在热应激条件下一定要供给清洁、足量、卫生的凉水,以深井水最好,并注意经常更换……同时可在饮水中添加0.01%~0.02%的VC和0.1%~0.2%的人工盐,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减少热应激的发生。

二、其次做好猪病预防措施

夏季常见猪病及预防措施

1.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病为多种动物体共患的热性、溶血性传染病,此病于不同日龄阶段均有易感性,但是仔猪发病率最高。此病传染源为带菌猪和病死猪,疾病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也有母幼垂直传播的可能。此病常年不分季节发病,但是尤以夏、秋季节较为常见。

预防方案:此病预防重点在于:做好蚊虫、体内外寄生虫驱除工作;例行手术,如,阉割、断尾等等,注意及时清洁操作器具;药物注射注意频换枕头,减少人为传染的机会;日常使用药物预防,可于饲料中添加土霉素800g/t,防控效果较好。

2.猪弓形虫病

此病由弓形虫感染所致,虫体常寄生于各种动物体内,可诱发人畜共患类寄生性原虫病。猪弓形虫病流行情况取决于4方面因素一一易感动物众多、传染来源较为广泛、虫体滋养体抵抗力强、易感途径较多。

此病于不同品种、性别、年龄均可发生,以肉猪较为多见。流行无季节性变化,以7, 8, 9月份高湿、闷热暑天最为多发,此病以散发性为主。

临床感染可经胎盘、子宫、产道、初乳进行;也可经弓形虫包囊、卵囊污染的饮水、饲料等等进行:也有经呼吸道、皮肤损伤等等感染的报道。

预控重点方案在于

①严禁饲养家禽混入猪舍,尤其是避免粪便污染饮水和饲料。

②日常做好防控鼠害准备,严禁灭鼠后尸体被猪只误食。

③管理好屠宰场垃圾,严禁用场内垃圾、生肉汤水喂猪,以便减少猪误食带虫动物体的可能。

④猪只排泄物、流产胎儿等等也有含滋养体的可能,此类残留物必须要严格消毒处理。

⑤养殖圈舍及时清洁,定期组织消毒工作,常用消毒液有浓度为1%的来苏儿溶液、浓度为3%的烧碱溶液、浓度为20%的石灰水等等。

3.猪链球菌病

此病为多种链球菌感染导致的病患,致病菌一链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此病各个日龄阶段的猪均有易感性。临床有败血症型;脑膜脑炎型;关节炎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几种病型。比较而言,仔猪常感染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中型大小的猪只常感染化脓性淋巴结炎型。此病主要传染源为带菌猪和病患猪,伤口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此病常年见于各规模养殖场,但是以春秋较为多发,呈地方性流行。

预防方案:日常加强饲养管理,尤其注意定期消毒,加强养殖环境清洁工作,为猪只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空间。饲喂饲料以全价饲料为主,严禁使用发霉变质的劣质饲料。一旦有患病病例出现,立即封锁隔离,被淘汰猪圈严格消毒。

夏季猪场降温方法猪的汗腺不发达,高温天气对猪来说是个很难度过的阶段。高温天气也会影响猪的采食量和健康水平,所以猪场的防暑降温是很重要。

4.猪丹毒

有三种表现型:1.急性型,突然死亡,出现典型菱形的病变诊块;2.亚急性,表现 少量的皮肤病变,可能被忽视;3.慢性炎型,关节僵直、肿大。

散发猪群:发病猪用青霉素注射,第一天按正常体重用药量的双倍剂量,一天3次,时间间隔3小时。

联合使用普鲁卡因青霉素G与苄星青霉素G,按1:1比例组成长效青霉素,一天一次。

产房哺乳仔猪:大规模场建议用抗血清治疗。

预防方案:有病例的猪群:全群加药拌料阿莫西林 板蓝根,或者饮水阿莫西林 维生素C。停药7天后可以全群接种猪丹毒苗,市面上有传统的丹毒苗,以及新研发的二联苗、三联苗猪场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有过发病史的猪群,建议免疫程序增加一项猪丹毒免疫。

三、粪便处理

1.掩埋法

掩埋法是一种传统的粪便处理方法,也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它就是将粪便与漂白粉或新鲜的生石灰混合,然后深埋于地下,一般埋的深度在2米左右。

优点:简单易行。

缺点:地下水可能会被污染病,且降低了粪便的肥力。

2.焚烧法

此法是消灭一切病原微生物最有效的方法,但大量焚烧粪便显然是不经济合理的。所以,此法的使用受限,一般只用于处理一下患烈性传染病畜禽的粪便。

具体做法:在地上挖一个坑,深75厘米,宽75-100厘米,在距坑底40-50厘米处加一层铁炉底(炉底孔密些比较好,否则粪便易漏下)。在坑内放置木材等燃料,在炉底上放置欲消毒的粪便。如果粪便太潮湿,可混合一些干草,以利燃烧。

优点:消毒*菌彻底。

缺点:费燃料,不经济,费时间。

3.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就是用一些化学消毒试剂对畜禽粪便进行消毒处理。适用于粪便消毒的化学消毒剂有10%-20%漂白粉液、0.5%-1%的过氧乙酸、5%-10%硫酸苯酚合剂、20%石灰乳等。使用时应细心搅拌,使消毒剂浸透混匀。由于粪便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不宜使用凝固蛋白质性能强的消毒剂,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缺点:操作麻烦,不能彻底消毒,故实际工作中不常用。

4.生物热消毒法

生物热消毒法是粪便消毒最常用的消毒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既能*灭粪便中非芽孢性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又不失去粪便作为肥料的应用价值。

(1)发酵池法

此法适用于饲养大量畜禽的场所,多用于稀释粪便(牛、猪粪)的发酵。在距离饲养场所200-250米以外无居民、河流、水井的地方挖筑2个或2个以上的发酵池(池的大小、数量视处理粪便的多少,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池的边缘与底部用砖砌后并用水泥抹上,使其不透水。如土质干固,地下水位又较低时,亦可不必用砖和水泥。

使用时先在池底倒一层干粪,然后将每天清除的粪便垫草倒入池内。快满时,在粪表面铺一层干粪或杂草,上面盖一层泥土封好,或用木盖将其盖好。经1-3个月即可出粪作肥料。

(2)堆肥法

适用于干固粪便(马、鸡、羊粪等)的处理。在距人、畜的房舍、水池和水井100-200米,且无斜坡通任何水池的地方进行。挖一宽1.5-2.5米、两侧深度各20厘米的坑,由坑底两侧至中央有不大的倾斜度,长度视粪便量的多少而定。先将非传染性的粪便或干草堆至25厘米厚,其上堆放欲消毒的粪便、垫草等,高达1-1.5米。然后在粪堆外面再堆上10厘米厚的非传染性粪便或谷草,并抹上10厘米厚的泥土。如此密封发酵2-4个月,即可用作肥料。

采用堆肥法应注意以下几点:堆料内不能只堆放粪便,还应堆放垫料,稻草等有机质丰富的材料,以保证微生物活动所需营养;堆料应疏松,以保证微生物活动所需氧气;堆料应有一定湿度,含水量以50%-70%为宜;保证足够的堆肥时间,一般夏季1个月左右,冬季3-4个月。

此外,还可把生物热发酵与生产沼气结合起来,处理粪便,这样既达到了粪便消毒的目的,又可充分利用生物热能。

以上~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