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及鸡精食物成分表丨作者供图
电子勺稍贵,但是可以测量多种调料。如果不想买可以把这篇推文转发给身边重视健康的小伙伴,等TA买了再借来用一个月,这样就可以做到对每种调料心中有数了(我真是一个省钱小能手)。
按压定量出盐的罐子,储存和控制一体化
这种罐子的好处是储存和控制一体化。使用时建议选择每按出盐量最少的档位,比如按压一次出盐0.3克。对于每按出盐5克的罐子,务必选择出口处有缓冲空间的,这样可以按出5克盐再分次使用,起到控制总量的作用。
最后,别忘了选有防潮功能的,否则盐受潮变成盐块就出不来了。另外,如果你喜欢大块海盐,这个罐子可能就不太适用了。
定量盐罐丨repinku
不用工具的江湖秘籍
有的小伙伴想像撒盐哥一样潇洒,也曾听说过疾病控制中心前辈传授的古老江湖小秘籍:用三只手指撮盐,一撮大概2~3克。
不过,斤斤计较的作者进行片面验证后认为,三指撮盐法真的太难了,每次撮出来的量都不一样。
盐就像时间,越用力抓它,它就流走越多。作为一个成年女性,作者多次撮盐的平均数据是:非常小心的一大撮盐(高值)大约1.1克,非常用力的一撮盐(低值)0.4~0.6克。
一大撮盐1.1克,一小撮盐0.4克,某次三指互搓后残余量丨作者供图
根据个人经验,不推荐大家采用撮盐这种不严谨的办法,毕竟差异真的太大了(有张秉贵老师“一抓准”技能的人士除外),更建议用前面三种方法准确称量。
减少那些多吃的盐,并不会带走快乐准确称量几次后,可能发现自己吃盐量远超想象。吃盐过量增加心脑血管和代谢疾病的发病率,限盐有利健康已成共识。
不过有句话讲“盐乃百味之首,缺之寡淡无味”,中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高达10.5克,一下子降到推荐的6克以下,是不是意味着今后都将食之无味?
有研究显示,坚持低盐饮食4~6周后,人就会适应新的咸度,并且盐的摄入量与味觉享受不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人对咸味的需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坚持清淡的味道一个月就会习惯新口味,限盐不会夺走你的快乐。
超量的盐,是从哪里来的?限盐是为了减少钠摄入。
如果自己在家做饭,烹饪调味是钠的主要来源,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盐(氯化钠),其次是酱油,再者是腌制加工食品如咸菜等。另外小苏打(碳酸氢钠)和味精 (谷氨酸钠)也含有少量的钠,有些药物也含有钠,如碳酸钠。
对于长期靠加工食品、外卖和餐馆活着的人,钠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已经处理和包装好的食物及餐馆中的餐食,自己烹饪或进食时加入的调味料只占一小部分。
自己做饭,限钠有技巧既然已经知道钠的来源,接下来想要限钠就好办了。如果自己做饭,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减少钠的摄入量:
1. 尽可能选择新鲜的食材,不选或少选加工后的,尤其是盐渍的腊肉、火腿、咸菜、咸鱼等。如果非要选加工食品,可以改造为低钠版本(酱菜等提前泡水、冲洗),烹饪时少放盐或者不放盐,并把其他食材替换为低钠类型(如低钠面条);
2. 使用蒜、姜、葱、胡椒、辣椒、花椒、香茅、薄荷、迷迭香等调味品增加食物的风味,替代盐的作用(这点很符合健康且富有异域风情的地中海饮食哦);
3. 可以选择低钠钾盐(非限钾人群)和低钠酱油等调味;计算总钠量时别忘了酱油、鸡精、味精、黄豆酱、豆豉、沙拉酱之类的调味品;
4. 用小盐勺添加调料,不建议用不计量盐罐或大勺子直接往锅里撒盐,不仅量估不准确,还容易撒多,覆盐难收;
这些调味品分别是盐2克、4克、鸡精2克(含盐约1克),酱油7.5毫升(含盐约1.5克)、酱油15毫升、盐2克;放在大勺子里是不是显得比实际量少?| 作者供图
5. 在出锅前放盐,也可以在进食前撒盐于食物表面,比如牛排,这样可以用较少的盐得到同等的咸味;
6. 如果不小心盐放多了,可以通过添加土豆或西红柿等新鲜食材稀释,也可加水稀释(不喝汤),不建议用糖找补,否则盐没少吃,糖也多吃了;
7. 不建议用盐水焯食材,可以滴两滴油;不建议用盐洗蔬菜水果,专业洗涤剂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