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得比较晚,而且也是困了才放下手机睡觉的。不过,有一点不同是我明确清晰告诉自己,对自己而言更为有利的做法是睡觉而不是熬夜。明确自己的目的是生存和发展,而很显然早睡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为有利。当然,我说的是这种情况之下,而不是针对所有情况来说。今早倒是很早就醒了,也所以现在才有时间来写。当然也不是醒来就开始写,也是拖拉磨蹭了一阵才开始。不同的地方是这样真的开始写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想法层面。今早来写,其实主要是在昨天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步,有的新的认识和发现,所以又是再一次来梳理其中的逻辑。
昨天在写的时候我就有一个疑惑,虽然所有人小时候都需要依赖,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追求地位。所以我说我们都在追求地位,都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时我其实是有所迟疑的,不过因为当时我不知道如何理解和解释这一点,所以也就略过了。而也正如过往许多时候一样,直觉告诉我有问题,后来发现果然如此。而也或许正是因为自己的疑惑与迟疑,我的头脑或者说潜意识在为此搜集答案,最终才在我睡觉之前答案自己冒了出来。而这也让我明白,你只管提出问题,答案自己会找上你。
昨天我说我们小时候都需要依赖他人,所以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也就很重要,所以我们才因此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到这里来说,逻辑上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我说为了保护和提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所以我们去表现和证明自己,去迎合讨好他人。这里其实就不够严谨了。我这里没有考虑到他人对待的方式分为两种,所以也就没有意识到是这两种方式导致了差异。我直接默认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低,这源于我自己感知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地位低,所以默认都是这种情况。当然,其实也是因为我没有捋顺其中的逻辑,所以犯了逻辑错误。
小时候我们需要依赖他人没有错,但他人如何对待我们却有所不同。所以并不是我们需要依赖他人就一定会陷入对地位的追逐之中,而要看他人如何对待我们。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分为爱与不爱。简单一点,这里的他人主要是指父母或者养育者。父母如果爱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感知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位置很高,由此他也就不需要去追求地位,不需要去表现和证明自己,更不需要去迎合讨好父母或者他人。父母的爱教会孩子爱自己,也教会他爱他人。因为其不用把注意力放在对地位的追逐上,也所以他会牢牢记得自己的目的是生存和发展。也所以,其注意力会放在生存与发展上,而不会因为执着于手段而忘记了目的。他在爱自己的同时让自己学会了独立,而又由爱自己延伸到爱他人,由此带来合作。所以其实独立与合作其实是结果而非选择。由爱本身就带来了独立与合作的结果。
那么,如果父母不爱孩子呢?父母不爱孩子,孩子就会感知到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没有地位或者说地位低。也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去表现和证明自己,就会去迎合讨好父母,希望以此来提高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让父母爱自己,由此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能够得到保障。而不爱孩子的父母,往往是对孩子有各种各样的要求。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求孩子是完美的、全能的。所以孩子往往也会以此来要求自己,也就是想要让自己变得完美、全能,以为这样也就会提高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或者说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但事实是,自己不可能变得完美、全能,也所以这也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除了折磨和消耗自身以外,并不会让自己过得幸福,并不会让让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得到保障。欲壑难填,孩子期望满足父母的*来让父母爱自己,只是孩子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会变成现实。或许孩子偶尔满足了父母的诉求,父母因此给孩子好脸色,让孩子有了期望会变成现实的错觉,于是孩子更加努力去表现和证明自己,去迎合讨好父母。如果父母不爱自己,孩子会认为自己自己不够努力,认为是自己还不够完美和强大。而事实是人可能变得完美,即便再努力,付出再多,也会有新的*和要求,所以还是不会被爱。不被爱的孩子,努力表现和证明自己,迎合讨好他人,以期望被爱。但爱不是求来的,也求不来爱。只是渴望被爱的人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不被爱的人,总在到处寻找爱,喜欢幻想自己变得完美和全能以后而被爱的情景。
寻找爱的人以为自己被爱了就会感到幸福快乐,但实际上却并不是这样。因为缺爱,因为不被爱,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孩子会感到恐惧和痛苦。为了被爱,为了消除恐惧和痛苦,孩子会追求地位,孩子会去表现和证明自己,会去迎合讨好父母,会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久而久之,这也就会变成习惯。最终都会忘了自己想要被爱的目的,而一味去追求地位,试图让自己变得完美。而他人爱自己,对自己付出,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弱小和无能,竟然需要别人的付出。所以缺爱的人本来渴望被爱,但真当自己被爱时却又极度抗拒和排斥。于是前后矛盾。而这也正是这类人的一大特点。他们本来特别渴望别人对他们好,但真当别人对他们好时,别人的好又让他们觉得他们的地位受到了威胁,让他们产生自卑感,于是他们也就会拒绝别人的好意,并且会去打压和否定别人,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到威胁。所以这样的人无法与之好好相处。对他好他会觉得你在显摆,对他不好他会说你对他不好。这样的人往往前后自相矛盾但却因为他自己逻辑自洽而浑然不觉。
不被爱的人往往也没有学会爱人,所以不被爱的人会养育出不被爱和没有学会爱的人。所以这里也就解释为什么有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爱。他们不被爱而一直在到处寻找爱,所以他们非但不爱孩子,反而还希望孩子来爱自己。他们因为不被爱而没有学会爱,也就没有学会独立,反而是更加依赖他人。如此也就形成一种模式或者说循环。很显然这种模式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是让自己被淘汰掉。所以需要打破这种模式。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模式呢?如何让不被爱的人学会爱呢?我想首先要放下对地位的执着。父母不爱孩子更准确的解释是父母执着于地位,执着于面子。因为曾经不被爱,因为曾经缺爱,试图通过提升地位来被爱,来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来让自己幸福,却不想养成了追求地位的习惯。也于是哪怕被爱也会因为觉得地位受到了威胁而抗拒和排斥,也会因为不习惯而不耐受。追求地位本来是手段,但因为习惯不知不觉变成了目的。
所以,首先要明白地位不是目的,生存和发展才是。而就生存和发展而言,无论是去爱和被爱都对自己有利。所以既不会排斥去爱,也不会抗拒被爱。而执着于地位,那么去爱会因为自己先主动而因此觉得自己落入了下风,会觉得自己是在降低自己的地位,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往往会选择不去爱。而被爱则会因为觉得自己亏欠了对方而让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地位,所以也就会抗拒和排斥他人的善意。为什么大恩会变成大仇?就是因为大恩给了执着于地位的人,大恩让这样的人感到无法保护自己的地位,也就因此仇恨给了自己大恩的人,甚至会想要毁了对方来保住自己的地位。缺爱的人因为试图通过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来被爱,结果却因为习惯了追求地位而陷入了对地位的无限追逐之中。换言之,追求地位已经变成了本能,已经变成了条件反射。追求地位已经变成了无意识的思维和行为。而正是因为无意识,所以如果自己不觉察和反思,也就很难发展自己执着于地位。我自己也正是如此,无意识中追求地位,把地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也正是因为无意识,所以我才对自己以及他人追求地位的思维和行为表示理解。我心疼自己,也心疼追求地位的人。死要面子活受罪,死要地位活受罪。把地位视为目的,把地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甚至愿意为了地位放弃生命。这都是源于无意识对地位的追逐。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丢面子是天大的事。所以特别怕丢面子。我过去不太理解自己为什么这么爱面子。如今倒是理解了。本身不被爱就已经够不幸了,却又因为不被爱而走上了追逐地位这条错误的道路而更不幸了。什么叫苦命人?这就是了。
父母因为不被爱而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孩子也因为不被爱同样走上了追逐地位的道路。而如果父母爱孩子,孩子因为被爱而学会爱,由此孩子也爱自己的孩子。所以往往父母的命运就是孩子的命运。而对于不被爱而追求地位的人来说,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就要放弃追求地位。一般都会问人们要什么,选择什么,但其实更重要的是问应该放弃什么。自己不喜欢自己如今的状态和处境,那也就说明自己过去所追求的东西有问题。所以要做的也就是放弃曾经追求的东西。对我而言,我仅仅是找出自己在追求什么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那么放弃追求地位以后呢?说到这里也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人们都爱说不要做什么,却往往不说要做什么。所以说只是说不要做什么等同于废话,毫无实际作用。而且往往因为二元对立思维,把反面当做答案。比如因为觉得追求地位或者说要面子不好,所以就说要面皮厚,不要面子。 纯属废话。说回话题。放弃追求地位以后做什么呢?前面其实已经回答了,追求地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生存和发展才是目的。所以放弃追求地位以后,也就是专注于生存和发展。
无论爱也好,被爱也好,也同样只是手段。不过是因为爱对我们生存和发展更为有利,所以我们才强调爱而已。生存和发展是目的,自尊、自爱、自强都是对生存和发展有利的,所以我们要自尊、自爱、自强。独立与合作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强调独立与合作。那么是不是所有时候都是如此呢?也并不是。以合作为例,有的人就不适合与之合作,比如本身追求地位的人他自己就不喜欢与人合作,那样会让他无法表现和证明自己,无法提高他的地位,所以与他们合作反倒会破坏合作,不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这时候的选择也就是不合作。而对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来贬低自己、伤害自己的人,就更不要说合作了,这时候要做的是反击。反击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让他人有机会反思,从而看清他自己对于地位的执着。看见执着,也就有机会放下执着,重新回到生存与发展这个生命主题。
什么叫小人?就是追求地位的人,就是死要面子的人。什么叫大人?就是专注于生存和发展的人。为了地位委曲求全,其实属于是本末倒置。但许多人因为无意识追求地位,所以总是在委屈求全。主导权和话语权在别人手里,所以必然会对地位患得患失,也必然活在恐惧、焦虑、痛苦之中。只是因为没有察觉和意识到这一切源于自己对地位的追逐,还以为是他人或者现实所造成的,因此抱怨他人或者现实。而很讽刺的一点是,追求地位的人反而往往没地位,却也因为没地位更执着于地位,而不追求地位的人反而因为生存和发展好而有地位。
最后,一言以蔽之,放下对地位的执着,放弃追求地位,专注于生存和发展。回到生命的正道和主题上,主动去爱值得爱的人,也享受被爱。什么是值得被爱的人?专注于生存和发展的人。什么是不值得爱的人?无意识追求地位的人。因为对地位的执着是无意识的,所以需要觉察,同时需要不断有意识提醒自己专注于生存和发展。如同冥想,走神时把自己拉回来一样,在自己无意识中去追求地位时,把自己拉回到生存与发展的正道上。这需要很时间才能够养成专注于生存和发展的习惯,把自己从追求地位的轨道转换到生存与发展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