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果园管理中,我认为采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一环,我的观点是:品质是采出来的;对于优质果园来说,更可以用效益是采出来的来说明采摘对于果园整个管理的重要性。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果实的采收并没有如肥培管理、果树的修剪以及病虫防治显示出其技术性,但当我们真正的把采摘与品质或者说产品相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果园采收所包含的重要性与技术性了。
在《果园管理》中,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来介绍采收的一些操作方法与技术要求,主要包括采收成熟度与采摘技术二个方面,以及相应的采摘所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这些内容与我们当下的采摘特别是规模果园的集中采摘具有相同性。
“在结果果园中,当果实达到成熟时便开始采收。”但作者认为,这种成熟是需要区分的:一种是所谓可采成熟状态下采收(即食用成熟度,以体现良好的风味为标志);另一种在所谓使用成熟状态下采收,所采下的可采成熟度的果实,再经贮藏便可达到使用成熟度(即以达到贮藏时所需要的成熟度为标准)。
作者认为确定适合的采摘时期最为重要:“过早采下的果实,其味尚酸,果皮粗糙,汁液少以致着色坏而储藏不好。苹果尤其是夏熟和秋熟品种,采收过迟,会引起大批果实掉落,味道变坏,商品价值降低。”
作者认为:对于苹果、梨的早熟品种,应以当地销售为主,于果实达到使用成熟度也就是当果实获得固有品种的适当颜色与风味时采收。如果需要运输到较远的地方,应考虑运输过程,为此需要提前几天采收,但这样的提早还是要基于果实获得品种的正常大小和颜色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早采。
对于苹果和梨的中晚熟品种,作者认为应该一达到可采成熟度就采下。
关于可采成熟度作者介绍了判断的标准:
“果实体积不再增加,容易与果枝分离,果实中的种子已成熟。关于种子的成熟,可按照种子变成褐色的情形来断定。然而种子颜色的标准,在判断采收时期上不是完全可靠,例如有些苹果夏熟品种(莫斯科格鲁学夫卡和帕披罗夫卡苹果)当种子还完全是白色的时候,就必须采下。根据果皮颜色的变化,同样可确定可采成熟度。没有成熟的果实其特征为草绿色。当可采成熟度开始时,这个颜色依种与品种的不同,仍转变得比较光亮、浅黄或稍带白色。最后成熟度可靠的标志,就是开始落果。如果在平静的天气,个别十分健全的果实开始掉落,这就表示已经达到可采成熟期。”
苹果与梨的中晚熟(秋熟与冬熟品种),在九分成熟时就采收,经过长期的果实贮藏于果实贮藏库中,仍完全成熟。
采收成熟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成熟度直接与品质相联,特别是一些品质与成熟度关联度高,成熟度的变化比较大的水果品种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来说,采后呼吸作用变化不明显的水果,相对来说其成熟度比较容易控制,因为其采收适期比较长,这类比较典型的如苹果、柑橘、杨桃等。而有些水果属于呼吸跃变型的品种,即由于采后呼吸作用会有加速情况出现。当成熟时,其成熟的过程会变得很快,持续时间较短。最为典型的就是水蜜桃。这种水果往往最佳风味的时间较短,果实的品质与采摘的时间关系密切。如枇杷,我的感觉是最好品质的时间也就2-3天,还有南方著名的水果杨梅也是这样的情况。对于这些水果来说,品质与成熟度相关,控制好采摘成熟度,也就控制了果实的品质。
对于优质果园来说,水果品质的好坏标准是以水果在到达消费者手中时的品质为准的。为此在确定采摘成熟度时,就需要考虑销售的方式以及所需要时间。比如对于来果园自采的消费者,应该给予果园中最高的成熟度,以能够让其现场体验水果的品质。而如果其购买后要去送人的,则要考虑其这个过程的时间,确定该降低多少的成熟度。对于需要通过中转销售的,就需要考虑时间,以及运输对于果品品质的影响,包括包装对果品的保护能力等。对于成熟度的区别,我们常用几成熟的方式来进行表述,当下我国很少有果园对果实的成熟度制定详细而准确的标准。我认为这项工作还是需要做的,这样的标准我认为有助于提升采摘人员的水平。我认为采摘人员对于成熟度或者说果品质量主观的把控能力,可以说是一个果园保障果品质量最为关键的内容,而依靠管理者的经验来进行传授,对于一些对果实成熟度控制要求高的果园来说,往往会成为比较明显的制约,而且当这样的熟练采摘人员缺失的情况下,果实的品质保障程度明显下降,这对于果园和品牌和效益带来明显的负面作用。
关于成熟度标准的制订,我觉得可以参考上面的一些建议。我认为果园在实际的操作中,应该从最后优质果实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形象化和数据化的角度去开展这项工作。我认为这也可以理解为我曾经写过的《果实品质影响调查》中果实数据化的一种应用。即标准果实进行拍照并把相应的指标和特征找出来,然后在果园中找出比其成熟度低一些和高一些的果实,同样完成拍照的形象化和相应的数据化,果实成熟度的标准就制作完成了。这个标准就可以作为采摘的成熟度的参考,可以用来培训采摘人员,也可以用来作为分组的标准。
所有的果实原则上都应该细心的采摘,原因在于减少果实的损伤,当一个果实完好无损时,其自身的保护作用能够使果实保持较长的时间。然而当果实因各种原因出现细胞受伤后,果实会进行自身修复,这会引发呼吸作用加强,营养消耗,更为重要的是伤口会感染病菌,并导致果实腐烂等损耗的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果实采摘技术就是在保证采摘效率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损伤的方法。
在时间上:“采收果实,应于干燥晴朗的天气进行。在早晨露水干时开始采收果实,傍晚露水出现以前结束。”
“采果须用手细心摘下,任何打击果实、折断果柄或擦伤的果实,都成为废品。所有受伤的果实,容易腐烂,不宜输送到远距离的地方去,尤其是不宜长期贮藏,也不容许果实摇落,甚至剧烈拉下果实也要避免。应将果实带着整个果柄小心的采下,切忌按压,不要折取果枝,采收员的手指甲应该剪短。采收应该带上手套。”
采果技术:“采收员以手握着果实,并用食指按着果柄使果实固定在果枝上,再将果实从上部轻轻地采下来。这时果实与果枝自然而然地分离。不可将果实扭下或扯下,采下的果实小心地放在果篮内。”
在采摘的顺序上:首先将落果放在另外的篮子里,此后采下部的枝条,然后利用架子或短梯子采收中部枝条的果实,最后用长梯子在树上采最上部的果实,对于树上过高的,应利用采果剪采下。对于苹果梨这类,直接爬到树上采果,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行的,因为这会引起枝条破损而使果实受伤。
对于果实采收盛装的篮子,应该以大小适中以及不会对果实造成影响作为基本要求,比如为了增加对果实放入篮子中的保护,可以在篮子里面铺一薄层木丝线,并以亚麻布铺贴在篮子周围。
由于采收直接关系到果实的品质,因此采摘中的相关内容都需要重视,特别是对于采摘成熟度、采摘技术与人员的组合,我称之为策略或者说采摘的管理。之所以谈这方面,或者说其重要,好是因为,当果园把品质不好的果实采下来时,就相当于在损失效益,当大量的采摘出现这种情况时,不亚于一场灾难来形容。采收策略我认为主要重视二个方面:
1、时间上的策略,即分批采摘分批采摘较适用于优质果园,同时采摘时对所留下来的果实影响不大的果园。分批采摘有利于平衡一株树上不同部位果实成熟进度的不一致,以及品质形成的科学性,是一种以时间换品质的策略。
2、是人员上的策略,即专业化的采摘对于品质要求高的果园,采摘时要使用专业的采摘人员,这些采摘人员可以是果园经营者自己,也可以是果园自身培养多年的人员,也可以是第三方专业化的采摘人员(比如南方砂糖桔种植区域比较多的采果队)。在人员的安排上,一定要把对果实品质掌握最好的人去采果,而让达不到采果技术要求的人员去做辅助工作。在这里许多果园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所有人都一样的去采果,特别是当这批人对果实的品质理解不一样时,或对采果技术要求认识不足时,去采品质要求高的果实时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导致大量的不应该采下来的低品质果实被采。当采摘人手不够的时候,就需要通过采摘过程中的分工,来保障采果的质量。这里主要采用的是让采果最好的人去采果,而让不会采的人配合这个人进行二次剪果,装篮、搬运、递送等后续工作。这样的安排可以保证会采果的熟练人员一直采摘果实,不用去为果实采下来后的后续而花费时间,从而使其采摘量扩大,达到1人3人的效果,而对这样的采摘人配备3-4个人做后续服务,就相当于同时采摘时3个熟练工的工效,而采摘人员的经验和对果实品质的控制却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品质,这是优质果园在采摘过程中,特别是缺少优质熟练采摘工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我认为如果实在没人,果园管理者应该自己去采,并通过对于辅助人员的示范培养,培养出自己果园的技术型采摘人员。对于优质果园来说,采摘是效益保证最为重要的技术活,而不是一般的农活,采得好所增加的价值与采坏了而损失的钱,是远远超过几个小工的工资的。
果实采收后原则上并不是最终销售的品质。对于规模果园特别是优质果园来说,采后的处理才是最后确定品质的最后措施,虽然在《果园管理》这本书中讲到果实采收就结束了。但基于采后处理对于果实品质的最终影响,我认为有必要介绍下果实的采后处理。
作者简介:邱立军 定海区农技推广专家 从事果树技术推广25年,高级农艺师,2017年2月创办悠果农艺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