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丘濂
眼下这波野餐的热潮是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出现的。跌宕起伏的疫情让人抑郁,如期而至的春色抚慰人心。餐厅里无法聚集,户外草坪上三三两两的聚会则被默许。3月底4月初,我的朋友圈里零星出现了野餐的场面。这一切都在疫情防控降级后,于“五一”期间达到了高潮。
《我们相爱吧》剧照
“五一”当天,算上我自己参与的一场野餐,朋友圈里一共有六组野餐在同时进行。如果再看看一些生活方式分享平台,简直就会有种全民都在野餐的错觉。并且这些发出来的照片里诸多元素都何其相似:柳条编织的野餐箱、格子花纹的野餐布、鲜花、气球、英文报纸等等。网红博主们提供的野餐清单里会包括每一个道具细节,淘宝商家则把它们打包进行销售。同样参数的相机滤镜设置,千篇一律地把英文报纸盖在脸上再躺在野餐布上。似乎能够拍出一张小红书上的同款照片,就是野餐的全部目的了。
图@周扬青
这种由Instagram传过来的野餐视觉风,想要营造洋气复古的味道,传递的是野餐最初在欧洲流行时的状态。虽然人们很早就会在室外用餐,但中世纪时动辄有几百个仆人出动的皇家狩猎餐,或者户外劳动者在工作间隙来吃饭,都不算是现代意义的野餐。英文“野餐”(Picnic)一词来自法文单词Pique-nique,17世纪出现时是一种室内用餐形式,需要前来光临的客人自带菜肴和酒水,共同拼凑成一桌宴席。用餐从室内转向室外,和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后,城市的迅速发展与乡村的凋零有关。人们在室内的封闭环境中从事重复性的工作,于是会产生逃离的愿望,对广袤的乡间充满向往。此时,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也将“返归自然”作为一种主张。那些原始的山间与旷野,不再被视作荒蛮之地。它们蕴含了特殊的审美价值,人们应当与之建立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