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注入沸水,表面的小气孔就像海绵,在大量吸附茶香茶味的同时,释放出之前吸收的香气分子。
一些茶客有养壶的习惯,除了平时特意不洗茶具留下茶垢,还充分利用了材质吸附的特殊性。
因此,一只“养得到位”的壶,即便是倒入清水,也能散发出阵阵茶香。
可在紫砂壶和粗陶壶的吸附干扰下,茶汤风味明显变得混杂,汤质也不够饱满。
况且,壶状茶具的壶嘴小,出汤速度慢,无形之中也导致了闷泡的产生。
西湖龙井的鲜爽口感与雅致花香,受到器型和材质的影响,瞬间便削弱了大半。
茶多酚与咖啡碱过量析出,苦涩感明显,且闷泡后的茶香层次也不够清晰,难以分辨出不同的香气类型。
很明显,紫砂壶和粗陶壶虽然古典雅致,但和西湖龙井完全不搭,最终的冲泡效果也泯然众人矣。
《3》
用玻璃杯冲泡,方便又美观。
绿茶界里最常见的冲泡方法,其实比想象中要简单许多。
一只耐高温、透明度高的玻璃杯,搭配上沸水冲泡,就能体现出绿茶的清新淡雅。
从实际效果来看,不仅冲泡便捷,也方便随身携带、随时饮用。
首先提出这一做法的人,想必一定是绿茶的资深品鉴知己,深谙绿茶的秉性与韵味。
在绿茶的品鉴环节中,除了惯常的闻香品味之外,观形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步骤。
温杯后投茶注入沸水,见干茶随着水流的变化而翩翩起舞,散发出浓郁的幽兰花香,最是清爽宜人。
记得曾经有一次到杭州出差,正好赶上初春时节。
傍晚时分,顺路到西湖边上逛了逛。
如丝绸般的湖水倒映着金黄的日落,一阵风急急地刮来,湖面便翻腾滚涌着,不停拍打着湖岸。
湖边一排柳树随风飘扬,丝丝缕缕勾勒出风的方向。
轻盈柔美的姿态,和玻璃杯里茶叶悬浮舒展的细嫩模样,有着异曲同工之美。
一只不起眼的玻璃杯,却用最纯粹的透明包容着自然的万千气象,尽数诠释了东方美学的曼妙。
当然,杯泡法也存在难以避免的冲泡问题,茶与水持续接触,茶味物质处于持续析出的状态。
为了避免茶汤浓度过高、一杯茶越喝越苦涩,300毫升左右的杯子,1-2克的投茶量完全足够。
倘若手边没有克秤,难以精准控制,那便只取一小撮茶,总之投茶量宁少不宜多。
《4》
瓷质盖碗最百搭,展现原本茶味。
闷泡,是毁掉好茶最简单的方式,也是茶友们最常出现的泡茶问题。
重点并不在于茶具材质是否透气、泡茶时是否合盖,而是没有尽快做到茶水分离。
目前所有茶具里,只有盖碗能精准做到这一点,将水分尽可能地沥干。
对于盖碗烫手这一问题,其实只要选对材质和器型,手法熟练后便不用担心。
和玻璃杯相同材质的盖碗,虽然也能发挥观赏作用,但并不推荐作为泡茶首选。
玻璃的导热速度快,注入沸水后合盖准备端起出汤,整个盖碗却处于温度极高的状态,一时间难以下手。
一来二去的耽误,不仅影响了泡茶的心情,也造成了长时间的闷泡,使得茶汤口感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