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例2佛坐像
图例2佛坐像 修德寺出土 中国博物馆藏 这是一件隋代佛像精品。 像虽然失去头部,但身躯看起来仍是那么完美,艺术手法简洁洗练。一方面身体比例匀称合度,动态和谐舒展。二是衣饰采用了剔地浅刻手法,衣纹看起来极为软薄,极舒服的贴附在圆润肌肤之上,并随着躯体的动作姿态而转折,形成优美的臂褶。再者对于手脚的刻画也相当成功,其曼妙的仪态和肌肤的质感表现的十分出色,虽是残像,仍能看出作者艺术造诣的高超。比起西方的维纳斯来,有别一样的美感。

图例3

图例4
隋开皇石佛龛凿山而成,方形,四面刻佛经、佛像,集造像、碑刻、浮雕、经文于一体,是十分珍贵的隋代文化遗存。
唐代
唐朝,儒家思想得到推崇,道教也因为李耳和皇家攀上了亲而受到尊崇,佛教也因大唐的开明政策而得以继续发展,胸怀博大、欣欣向荣的社会风尚影响了审美情趣,即对丰满的、具有膨胀感的曲线的喜好,绘画如此,雕塑亦如此,有唐一代,武则天尊崇佛教,这一时期佛教造像尤为发达,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是唐代宗教造像中最伟大最优秀者。但雕塑的实质也进一步世俗化、政治化。雕像风格一改魏晋的秀骨清像转而追求饱满厚实,动态更加生动自然,菩萨像出现了“三道弯”,也就是“S”躯体,甚至连勇武的天王也扭起了腰肢。衣褶出入深浅,流利自然。但同时也少了魏晋庄严和谐之风,俗话说,唐朝菩萨似宫娃,就是世俗化表现。中晚唐后,人物造像就显得过于肥硕,以至于臃肿,自此,佛教造像开始走向衰落。由于各地大兴土木,兴寺建庙之风不减,曲阳雕刻也得以长足发展,渐成行业,雕刻流行圆刀法,人物、佛像造型丰满,神态端庄、结构合度,纹饰流畅。不但数量大,也不乏宏伟巨制,一改魏晋以来以小件作品为主的状况。当时,河北石雕艺人员明、程进善雕石像,与杨惠之、张彦远齐名,是否曲阳人,待考证。
作品分析

图例1 唐大佛 北岳庙 汉白玉 佛高510cm 开元八年 宏伟巨制。 像立于莲座之上,形体丰满,面圆颐丰,弯眉曲目,微微下视,神态慈祥温和,衣饰自然下垂,有曹衣出水之感。整尊雕塑权衡合度,神态安详自然,雕刻精湛,体制宏大,堪称神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