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镭放射出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一种新的粒子(图)。
根据这种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荷量,原来它就是氢原子核,叫作质子(proton),用p表示。以后,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从氟、钠、铝等原子核中都打出了质子,由此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质子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的电荷量相等。质子的质量为
mp=1.672621898×10⁻²⁷kg
☞[what]原子核是只由质子组成的吗?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任何一种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都应该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事实是这样的吗?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绝大多数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都大于质子的相应比值。卢瑟福猜想,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粒子,它的质量与质子相同,但是不带电,他把这种粒子叫作中子(neutron)。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个猜想(图)。
中子不带电,用n表示。中子的质量是
mn=1.674927471×10⁻²⁷kg
它与质子的质量非常接近,只比质子质量约大千分之一。质子和中子除了是否带电的差异以及质量上的微小差别外,其余性质十分相似,而且,都是原子核的组成成分,所以统称为核子(nucleon)。
由于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等于核内质子电荷的总和。所以,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通常用这个整数表示原子核的电荷量,叫作原子核的电荷数,用Z表示。原子核的质量等于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的总和,而质子与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所以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这个倍数叫作原子核的质量数,用A表示。
原子核的电荷数就是核内的质子数,也就是这种元素的原子序数,而原子核的质量数就是核内的核子数。原子核常用符号ᴬᴢX表示(图),
X为元素符号,A表示核的质量数,Z表示核的电荷数(即原子序数)。
☞原子核的电荷数不是它所带的电荷量,质量数也不是它的质量。
例如,氢原子核可以表示为¹₁H,有时也用它表示质子。
氦原子核可以表示为⁴₂He,它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所以电荷数是2,质量数是4。又如,²³⁸₉₂U代表一种轴核,它的质量数为238,电荷数为92,即核内有92个质子、146个中子。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有密切的关系。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也相同,它们就会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它们的中子数可能不同。这些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组成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isotope)。
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叫作氕(也就是通常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¹₁H、²₁H、³₁H(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