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徐渭《黄甲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毡根 羊肉
五代薛昭纬《谢银工》诗曰:“一楪毡根数十皴,盘中犹更有红鳞。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诗中的毡根,就是羊肉。
从先秦至唐宋,“毡根”向来是肉类中的主流。
宋人对毡根尤为痴狂。上从皇宫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爱毡根。据《宋会要辑稿》载,宋神宗时期,皇宫一年消耗羊肉43万又4463斤,也就是平均每天吃掉十多只羊。
宋朝第一美食家苏轼更是爱极了羊肉。被贬到惠阳后,他给弟弟苏辙写信说,自己不敢与当地权贵争肉,于是私下嘱咐卖羊人给他留一些没人要的羊脊骨。将肉取回家后,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撒盐,用火烘烤,就是一顿鲜美的烧烤羊骨。
苏轼还幽默地表示,这种吃法很妙,只是因为自己每次都把骨头的肉吃个干净,围在他身边等待投喂的狗很不高兴。
元 赵孟頫 二羊图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03 瓜 果 时 蔬
落苏 茄子
茄子古时也称落苏,现苏杭一带的方言中,依旧有这种叫法。
茄子一名落苏。吴人正谓之落苏。——《酉阳杂俎》
关于茄子为何得落苏之名,根据宋人王辟之的记载,是因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君吴王之子跛足,有人拿与“瘸子”读音相近的“茄子”来恶意嘲笑他,后来杭人为避讳,便改称茄子为落苏。
钱镠之据钱塘也,子跛,镠钟爱之。谚谓“跛”为“瘸”,杭人为讳之,乃秒“茄”为“落苏”。——《渑水燕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