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哪怕一个很小的环境变化,对于潘多林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它好不容易发展出了超过6000吨规模,很有可能毁于一旦。
有人会觉得这片树林本身就是基因单一的复制体,既然出现了数量减少,那么直接截取它们身上的一部分进行培育不就可以了吗?这恰恰是潘多林的困境,首先树木成材需要时间,而潘多林现在的基因情况已经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环境,就算拿它们进行培育,种植后也不过是在重复它兄弟们的悲剧。
农业上遇到作物基因单调的最主要解决方法,就是改善目前的DNA,让其具备多样性。那可不可以用这种办法拯救潘多林呢?
拯救潘多潘多林在此发展壮大了上万年,占地超过100英亩,已经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林间除了最多的颤杨树,还有另外68种植物,此外还有依附于潘多林的动物,包括那些啃食它们的。如果任由潘多林这样毁灭下去,这片树林的生态便会遭到破坏。
潘多林消失后,它所占据的生态位置很快就会被其他植物取代,整个地区的生态也会重新洗牌。听起来似乎不是多大的问题,然而这种更新换代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影响最大的是当地生物类群,一些物种可能活不过这场更新。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并非自然发生的,是在人类的影响下进行,因此人类也会成为更换环上的一员。不要小看了植物的灭亡与新生,历史上搞出大灾难的,有好几次都是植物。潘多林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了8万年,早已经融入其中,它出现问题,很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科学家们很怕到时候事情朝着预料之外的方向发展。
不过好在颤杨树不是什么珍稀物种,颤杨,又叫美洲山杨、金色山杨,在北美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存在,甚至在亚欧大陆上也有不少。潘多林是一棵雄株无性繁殖而来,那么只要找到合适的雌株,让其与潘多林中的任意一棵单株进行繁衍,就可以改善树林的基因组成。
颤杨在很多地方还有人工种植,关于它的培育技术算是非常成熟,只要经过几代改变潘多林就可以具有多样性。可一个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有性繁殖后的潘多林,还是原来的潘多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