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茶友答疑解惑。我们的原则是:不忽悠,不卖弄,不恶意攻击,不刻意美化,只是客观、中立地回答您的问题。即使是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们也会尽量做到客观。
关于茶馆,中国人应该很熟悉了。可是,它形成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恐怕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其实,了解中国茶馆的发展历程,抓住三个重要的时期,就基本上算抓住了它的发展的大致脉络了,分别是唐代、宋代和清代。茶馆的发展简直就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咱们来逐一了解一下吧!
一、唐代茶馆
唐代虽然重要,但茶馆的雏形,应该是出现在唐朝之前。陆羽《茶经》中引用了南北朝时一部神话小说《陵蓄老传》中的一个故事,说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若往市嚣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这便是设茶摊、卖茶水的最早方式。
唐代,当时全国许多地方都产茶,茶叶生产已十分发达,饮茶风气盛极一时。不论是僧侣道士,还是达官贵人,甚至普通百姓,都爱好饮茶,茶已成为“比屋之饮”。其次,唐代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商业来往较为频繁。因此在许多大城市便出现了供商人、工匠、挑夫、贩夫等各阶层人士交往、歇息的地方,茶馆便是他们交流往来的一个好地方。
在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有这样的记载:“开元中(713-741年)……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馆,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即在一些大城市,一些专门卖茶的茶馆已经成立,而且已成为百姓解渴歇息的好地方。
在唐代,茶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茶馆多是与旅舍、饭店相结合,未完全独立,但也初具规模,为两宋茶馆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二、宋代茶馆
宋代,是茶馆兴盛的时代,表现在茶馆数量增多,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形式多样,功能齐全。在宋代,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茶肆林立,茶馆成为一个兴盛的行业。
在当时的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和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大街小巷都分布着茶馆,甚至出现了连片经营的情况。临安地区出现了许多名茶馆,吴自牧在其《梦梁录》里记载的有“潘节干茶坊、俞七郎茶坊、朱骷髅茶坊、郭四郎茶坊、张七相干茶坊、黄尖嘴就球茶坊、一窟鬼茶坊、车儿茶肆、蒋检阅茶肆”等。除了大城市茶馆业发达外,宋代茶馆已从市镇普及到乡村,成为普通百姓饮茶休闲的场所。
宋代茶馆除了数量增多外,开始注重文化氛围的营造,美化饮茶环境,以求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据吴自牧《梦梁录》卷十六《茶肆》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有的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有的店面壁上写字作装饰,可见,当时的茶馆在装修上已非常注意环境氛围的营造,来吸引消费者,这些装饰行为对今天茶馆的装饰仍然起着指导作用。
宋代茶馆不但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茶馆的功能也多样化,不仅可在此喝茶,还可休闲、娱乐。茶馆类型也多种多样,有供士大夫、读书人聚会的“车儿茶肆”,也有供商人谈生意的茶馆,称为“市头”,还有兼营旅馆的茶肆等,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士的消费需求,拓展了茶馆的功能,使茶馆文化得到丰富。
三、清代茶馆
在清朝,曾经出现“康乾盛世”的局面,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使得社会各行业都得到了好的发展。茶叶生产也不例外,在明朝废除蒸青团茶后,各茶类也相继出现,各地民众饮茶风气尤盛,如福建等地流行的功夫茶品饮方式此时已正式形成。同时,康熙、乾隆都是爱茶的皇帝,乾隆皇帝尤其爱茶,称“君不可一日无茶”,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也曾多次来到龙井茶区,参观考察龙井茶的生产。茶文化完全融入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茶馆文化已成为大众文化,因此清代茶馆在数量、种类、功能上皆有很大发展,此时茶馆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茶馆类型上,清代茶馆有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棋茶馆等不同类型,大茶馆一般规模较大,一般有厅堂还设雅间,大茶馆除提供茶水外,还提供各种点心和小吃,因此又可分为二荤馆、红炉馆、窝窝馆、搬壶馆等类型。清茶馆则只卖茶,不提供吃的,是一般为文人雅士聚会之处。野茶馆与清茶馆相似,只是一般选在环境幽雅、富有野趣的郊外,讲究的是清幽、惬意。书茶馆则是环境布置非常讲究的茶馆,座位还分三六九等,显著的特点是经常有曲艺节目的演出,如评书、单弦、大鼓、杂耍、京戏等。棋茶馆,顾名思义则是既可喝茶又可下棋的地方,这也是文人士大夫经常光顾的茶馆。
在社会功能上,清代茶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场所,成为人们的交际娱乐中心。当时,茶馆不仅成为文人雅士叙谈、会旧、吟咏、品老赏景的场所,也是富商治谈生意之地,还是下层市民紧会、寻找工作、打探经济信息、民事评理的地方。同时,说唱艺术进驻茶馆,进一步丰富了茶馆文化的内容,茶馆已成为包容万象的社会生活大舞台。
参考资料:《中华茶文化》,张凌云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懂茶帝,邀请专业人士为您答疑,可添加懂茶帝公众号,随时随地提问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