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提到要将制好的茶饼碾成茶末,要把茶碾到什么程度呢?其中有言: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碧粉缥尘非末也。此处可以看出,唐朝的人们对于特别细的茶末并不是很能够接受。
《茶经》中提倡的是煎茶法:倒水于茶釜中,将其置于火炉上,俟水再微沸(釜中之水如涌泉连珠),将准备好的茶末往釜心投下,然后用竹䇲搅动,俟沫饽涨满釜面,乃酌入碗中调之以盐,即可饮用。然而茶末经过这样一煮,会被煮烂,以致香气削减,失其原本的味道了。
晚唐时苏廙的《十六汤品》中有载一种名为“点茶法”的饮茶方式。点茶法要求:先用茶瓶煮水,置茶末于茶盏中,再持瓶向盏中注沸水冲茶。这种方法特别注重点汤的技巧,强调水流的流通,水量要适度,落水点要准确,同时还要不停地击拂,这样才能生出宜人的沫饽。
看到这些
你或许会感到奇怪
古人的喝茶方式与现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然而就是陆羽倡导的一整套细煎慢品的饮茶艺术的出现,不但为以后宋元饮茶文化的更加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日本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没有讲究的茶具,讲究地饮茶便无从谈起。
1987年,法门寺唐代地宫重现天日,规模之大、器物之精,震惊了世界。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金银茶具证实了陆羽所提倡的茶道的存在。出土的茶具上有两个字“小五”,这是唐僖宗的小名。它们的出土代表了唐朝茶文化的最高水平。
其中代表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