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明不但种出了粮食,解决了吃食之虞;也种出了棉麻可以织布,并且植桑养蚕巢丝,解决了穿衣之难。同样,人们也叩请大地,种出了染料。种蓝得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染出了蓝布。一染二染的“月白布”,三染四染的“老蓝布”,五染六染“藏青布”。
- 中国人为何对蓝色情有独钟?
画家赞美“墨分五彩”,蓝色何尝不是如此呢?有的如月夜之恬静,有的如太空之浩瀚;就像是宝石晶莹的透彻,大海蔚蓝的深沉,染出的蓝布深深浅浅,在微妙的色度中游移。它是介于大红大绿之间的,深深懂得红之热烈,绿的清凉。
在色彩学上,由于光的波长关系,蓝绿色调代表平静、沉着、阴凉;红黄色调代表激荡热烈、温暖。夏天来了,相邀清风,避开酷暑;冬天到了,趋阳避寒,保温取暖。如果将红与蓝比喻两者的关系,可说是很恰当的。中国的大众也最懂得这个生活的哲理,因而以蓝色用于常服。
蓝色括静、沉着、深邃符合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地域广阔,气候温和,古代农业发达,人们长期的农耕生活中,习惯于过着安静、舒适、自给自足的生活;加以儒家思想的长期影响,重礼节、讲中庸,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 蓝靛的制作方法
作为我国古代染料的蓝靛,主要是从蓝草中提取。南北朝时,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述了“蓝靛”的制造。
书中说:“《广志》曰: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秸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靛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靛成矣。”
这是我国关于蓝靛制造的最早记录。贾思勰还在书中讲述了种蓝的经济效益,说:“种蓝十亩,敌谷田一顷。能自染青者,其利又倍矣。”
据现代化学分析,“蓝草叶中含蓝苷,从中可以提取靛蓝素靛是系还原染料。蓝草叶浸入水中发酵。蓝苷水解溶出,即成吲哚酚,然后进一步在空气中氧化缩合成靛蓝。可以推测,蓝草的染色,最初应该是揉染——把蓝草叶和织物揉在一起,揉碎蓝草叶,液汁就浸透织物;或者把布帛浸在蓝草叶发酵后澄清的溶液里,然后晾在空气中,使吲哚酚转化为靛蓝,这就是鲜叶发酵染色法。”
为了穿衣服,中国人在历史上不知花去多少精力和劳力。丝绸华美,但不适于劳作;麻葛粗糙,并非是理想的衣着;最后选中了棉花。用棉花纺纱织布,并且染色的附着力强。我国普遍植棉较晚,已是宋元时代,到清代才由官方刻印了一部《棉花图》加以推广。我们现在所称的“土布”,便是数百年来手工纺纱的手织布。经现代科学验证,蓝染棉布,是理想的结合。
深沉恬静的中国蓝,不但在植物染料中使用最早,也是染色牢结度最高的。作为一种色彩,已经浸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发展到今天,平民百姓已经摆脱了阶级束缚,不需要被动的选择仅有的几种色彩,五彩华服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大家可以任意的挑选自己喜爱的颜色,并且服饰的颜色与材质均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