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本研究的思考(一)
在“小”而“真”上作文章
国人凡事爱“刮风”。
时下,校本研究之风一夜间刮遍了全国。
毋庸置疑,随着全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校本研究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式,正悄然催发着教育科研由“阳春白雪”向“下里巴人”的根本性转变,全国各地一线教师积极投身其中,确实令人欣喜。但静观、静思之后,会明显感到既有不少教师茫然不知所措,也确有许多沽名钓誉的“跟风”现象,存在着诸多误区和问题。我们不否认“大”课题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对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要真正把校本研究这本“真经”念好,把这场校本研究之风“刮” 好,“刮”出成效,就必须在“小”而“真”上作文章。
套用一句关于校本研究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话,“在教学中”、“由于教学”、“为了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从事校本研究的主要内涵和指导思想。
顾名思义,“在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从事校本研究的时候不能脱离自己所熟知的课堂;“由于教学”就是说教师所确立的研究主题或课题应来源于课堂教学;“为了教学”是指教师从事校本研究的归宿是改进教学,最终目的在于深化和推进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进而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课堂是教师最熟知的阵地,是教师展示创造才华的地方,是智慧挥洒、情感流淌、充满生命活力、充满生成与未知的生命场。教师的激情在这里,教师的故事在这里,教师的困惑在这里,教师的感悟也在这里,所以,教师从事校本研究理应植根于课堂,理应从“小”而“真”做起。
从“小”着眼。教师对日常工作太熟悉,往往对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行为变得习以为常。事实上,恰恰是在这些日常的点滴小事中,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或课题。关键要看是否关注了课堂上每一个细节,是否关注了每一个生成性的问题,是否关注着内隐经验与想法在课堂上的自觉融入。只要细心留意“小”问题,就可以“以小见大”,作出大文章来。最近看到有一所幼儿园的老师们,在讨论中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如何与家长沟通”的困惑,于是引发了一系列的研讨活动。经过学习理论、咨询专家、征集案例和解决办法、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众人反复实践反思,最终形成了“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的专题研究报告。我市石横中学物理组的老师,在一次例行的教研活动中,发现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即每节课的最后5分钟教学效率最低。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共性的、阻碍教学质量提升的问题呢?老师们经过反复归纳、提炼,最终形成了“如何提高课堂后5分钟的学习效率”的研究课题。这种案例在石横、汶阳、潮泉等许多中学还有很多,它们都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和提炼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在有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行动研究,突出了应用性和实用性。这样的研究既注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又总结了经验,使研究者尝到了研究的甜头,改变了教师的生命样态,更有助于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真”着手。教师的校本研究显然不同于专业人员的学术研究,完全没必要追求课题名字是否靓丽,内容是否具有前瞻性,成果是否具有高深的理论含量。笔者认为,校本研究应依托课堂,以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为对象,用科研的方式方法和思路,遵循“带着困惑进入课堂,用批判的眼光重新打量行为——带着问题寻找理论,用先进的理念引领行为——带着理念重返课堂,让同伴研讨指点行为——带着‘意见’反思课堂,不断跟进变革行为”的程序,实实在在地弄明白自己的困惑之所在,真实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现和提炼的一个个“小”问题、“真”问题。在我们的调研中,就发现了不少老师提出了诸如“课堂提问的技巧”、“如何在课堂上贯彻态度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初一学生多大的作业量才合适”、“如何使课堂预设更科学合理”、“如何发现和解决课堂生成性的问题”等论题,这些毫无疑问都是很有价值的“小”问题、“真”问题。此外,有的教师在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故事,有的剖析着自己的教学案例,有的写出了基于问题的行动分析,等等,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再有意识地将研究成果或感悟在教学中不断地自觉地加以行为跟进的话,我敢说,这种“小”而“实”的研究方式,对教师成长来讲、对提高和改进教学来讲,比大课题研究可操作性要强得多,效益也要经济实惠得多。
愿校本研究中“小”而“真”之风,早日催发教育科研之树华满枝头,硕果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