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56篇,世说新语注释翻译及原文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03 22:14:34

【原文】

16.王戎①云:“与嵇康②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注释】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西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②嵇康(224—263):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亭主为妻。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来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翻译】

王戎说:“我和嵇康相处二十年,从未看见他脸上有过喜悦或愠怒的表情。”

【原文】

17.王戎、和峤①同时遭大丧②,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③,和哭泣备礼④。武帝⑤谓刘仲雄⑥曰:“卿数省⑦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注释】

①和峤(?—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驻马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曾经直谏晋武帝说皇太子司马衷不适合当皇帝,果然,司马衷当了皇帝之后,引发了一系列朝政混乱。

②大丧:父母的丧事。

③鸡骨支床:成语。原意是因亲丧悲痛过度而消瘦疲惫在床席之上。后用来比喻在父母丧事中能尽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④备礼:礼数周到。

⑤武帝: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魏咸熙二年(265)承袭父亲爵位做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改元泰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前期励精图治,经济繁荣,出现了“太康之治”。后期逐渐怠惰腐化。

⑥刘仲雄:即刘毅(216—285),字仲雄,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东汉城阳景王刘章后代,魏晋时期名臣。官至尚书左仆射,举为青州大中正。太康六年卒,赠仪同三司。

⑦省:看望。

【翻译】

王戎和和峤同时丧母,都因为行孝而被传颂。王戎骨瘦如柴,和峤则痛哭失声,礼数周全。晋武帝司马炎对刘毅说:“你有没有去看过王戎、和峤几次?听说和峤悲痛的程度超过了礼数的要求,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的礼数虽然很周到,神智与感情却没有受损;王戎的礼数虽然不够周全,却因过于悲伤而形销骨立。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该担忧和峤,而应该担忧王戎。”

【原文】

18.梁王、赵王①,国之近属②,贵重当时。裴令公③岁请二国租钱④数百万,以恤中表⑤之贫者。或讥之曰:“何以乞物行惠?”裴曰:“损有余,补不足,天之道也。”

【注释】

①梁王、赵王:梁王司马肜(róng,?—302)、赵王司马伦(?—301),都是司马懿的儿子。

②国之近属:皇亲国戚。

③裴令公:裴楷(237—291),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官至中书令,尊称为裴令公。

④二国租钱:两个封地的租税钱。

⑤中表:指自己父亲的姐妹或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

【翻译】

梁王和赵王都是皇帝的近亲,当时的显赫权贵。裴楷请求他们两个封国每年拨出税钱几百万来周济那些贫穷的远亲。有人指责他说:“何必跟人乞讨钱财自己做好事?”裴楷说:“从有余的地方拿些资源给不足的地方,这是天道。”

【原文】

19.王戎云:“太保①居在正始②中,不在能言之流③。及与之言,理中清远,将无以德掩其言。”

【注释】

①太保:官名,这里指的是孝子王祥。

②正始(240—249):三国时魏帝曹芳年号。

③能言之流:当时名士之间流行清谈,类似于现在的沙龙,能言之流就是清谈中口才好的。

【翻译】

王戎说:“太保在正始年间,不属于清谈中能言善辩的人。然而一旦和他谈论起来,就会发现他的言语有理有据,意味清净深远。恐怕是他崇高的德行掩盖了他的善谈吧!”

【原文】

20.王安丰①遭艰,至性过人。裴令往吊之,曰:“若使一恸果能伤人,濬冲②必不免灭性之讥。”

【注释】

①王安丰:即王戎,当时是安丰县侯,古代习惯称呼官名。

②濬冲:还是王戎,他字濬冲。古人称呼一个人的方式真的很多。

【翻译】

安丰县侯王戎在服丧期间,表达孝道的情绪远远超过普通人。裴楷去吊唁后,说道:“如果一次过度的悲伤果真让身体严重损害,那么濬冲一定免不了会被世人指责为过犹不及,超出了人之常情。”

【点评】

这篇其实是承接上文17篇裴令公的看望,说王戎悲伤得有些太过了,严重损害身心。儒家认为所有感情都不应该过分,悲痛过度以致损害身心健康反而不值得肯定。所以说,凡事过犹不及。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56篇,世说新语注释翻译及原文(5)

【原文】

21.王戎父浑,有令名①,官至凉州刺史。浑薨②,所历九郡义故③,怀其德惠,相率致赙④数百万,戎悉不受。

【注释】

①王浑(生卒年不详):字长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令名:美好的声誉。

②薨(hōng):古代诸侯或重要官员死亡叫作薨。

③义故:以恩义相结的故旧。

④赙:通“付”。这里指送给别人办丧事的财物。

【翻译】

王戎的父亲王浑,素有美名,做官做到凉州刺史。王浑死后,他在各州郡做官时有恩义的故交,都怀念他的德行和恩惠,相继一起凑了几百万钱送给王戎做丧葬费表心意,然而王戎谢绝了,没有接受。

【原文】

22.刘道真①尝为徒②,扶风王骏③以五百疋④布赎之,既而用为从事中郎。当时以为没事。

【注释】

①刘道真:刘宝(?—301),字道真,今山东邹城市郭里镇人。西晋军事将领,文学家。

②徒:服劳役的罪犯。

③扶风王骏:扶风王司马骏(232—286),字子臧。西晋时期将领、藩王,晋宣帝司马懿第七子,是个受百姓爱戴的将领。

④疋(pǐ):同“匹”,意为相当,相配;另做量词,用于计量整卷的绸布或用于计量马、骡等。

【翻译】

刘宝曾经是一位被罚服劳役的罪犯,扶风王司马骏用五百匹布把他赎了出来,之后任用他做从事中郎。当时的人们都把这件事当成美谈。

【原文】

23.王平子①、胡毋彦国②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③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注释】

①王平子:王澄(269—312),字平子,东晋名士。王衍之弟,王戎堂弟,王敦族弟。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有盛名,勇力过人,好清谈。

②胡毋彦国:胡毋辅之(约269—318),字彦国,泰山奉高(今山东泰安东)人。为人任性放达,好酒善谈,有知人之能。

③乐广(?—304):字彦辅。南阳淯阳(今河南南阳)人。西晋名士。因曾任尚书令,被后人称为“乐令”。出身寒门,早年即有重名,受权贵赏识,官运亨通。乐广与王衍同为西晋清谈领袖,在政治上并无政绩与声誉。

【翻译】

王澄、胡毋辅之等人都把放荡不羁当作豁达,有时还会赤身裸体。乐广笑着说:“名教中自有令人快乐的地方,为什么偏要这样呢?”

【点评】

西晋之所以会亡国,跟这些标榜个性、清谈误国的名士有脱不开的关系。为政者,不脚踏实地做事,整天放浪形骸,喝酒清谈,搞小圈子,这样的上位者不把国家搞砸才怪。他们只学到了阮籍、嵇康的外在,却没搞明白真正名士心中的境界。

【原文】

24.郗公①值永嘉丧乱②,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③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④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解职归,席苫⑤于公灵床头,心丧⑥终三年。

【注释】

①郗公:这里指郗(xī)鉴(269—339),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重臣、书法家,一生历经国家的种种叛乱,总能得到百姓支持助平叛乱。素有儒雅之名,为世人所敬重。

②永嘉丧乱:西晋王朝历经“八王之乱”后,胡人乘机入侵中原。永嘉五年(311),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中原大乱,民不聊生,统治集团开始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③饴:给……吃。

④迈:郗迈(生卒年不详),字思远。高平金乡人。郗鉴兄子,有才略。累官少府、中护军。周翼:字子卿,晋陈郡(今属河南)人,历官剡县令、青州刺史、少府卿。

⑤席苫(shān):坐卧于草垫子上。

⑥心丧:最早是指老师去世后,弟子守丧,不穿丧服但心存哀悼。后来泛指虽没一直穿孝服,但心中深切悼念,有如守丧。

【翻译】

郗鉴在永嘉之乱期间,住在家乡,生活很贫困,常忍饥挨饿,有一顿没一顿。乡里敬仰他的贤德,商讨众人一起轮流供他饭吃。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这两个小孩去吃。乡里说:“我们各家自己都穷困挨饿,只是因为您的贤德,想合伙接济您罢了,恐怕没有办法兼顾其他人。”之后郗鉴就单独去就餐,吃完后总是两个腮帮子含满了饭,回来后吐出给两个孩子吃。大家最后都活了下来,一起过了长江。郗鉴去世的时候,周翼正担任剡县县令,他辞职回去,在郗鉴灵床前尽孝子礼,坐卧都在草席子上,深深哀悼足有三年。

【原文】

25.顾荣①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②有欲炙之色,因辍③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注释】

①顾荣(?—312):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东吴丞相顾雍之孙。西晋末年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

②行炙人:端菜上烤肉的下人。

③辍:停下,中止。

【翻译】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一次应邀赴宴,发现上烤肉的下人流露出想吃的神情,于是他停下吃肉的动作,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座的人都笑话顾荣,顾荣说:“怎么能让人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呢!”后来遇上战乱过江避难,经常遇到危急,总有一个人在身边保护自己。问他为什么这样,原来他就是得到烤肉的那个人。

【点评】

以德报德,是个美谈。一个无意的善行,可能会在将来帮到自己。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56篇,世说新语注释翻译及原文(6)

【原文】

26.祖光禄①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吹爨②作食。王平北③闻其佳名,以两婢饷之,因取为中郎。有人戏之者曰:“奴价倍婢。”祖云:“百里奚④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

【注释】

①祖光禄:祖纳(生卒年不详),字士言,范阳遒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人。祖逖之兄,西晋大臣。官至光禄大夫,世称祖光禄。值得一提的是,他醉心围棋,在晋代围棋界影响深远,自号“忘忧”,后“忘忧”遂成围棋别称之一。

②吹爨(cuàn):烧火做饭。

③王平北:王乂(yì),三国时期人,后受到司马昭征召为相国司马,官至平北将军,世称王平北。

④百里奚:字子明(约前726—前621),春秋时期秦国的名相,又称“五羖(gǔ)大夫”,是秦穆公慧眼识才,用五张黑羊皮从市井之中换回的一代名相。

【翻译】

光禄大夫祖纳少年时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他生性极其孝顺,经常亲自给母亲做饭。平北将军王乂听到他的好名声,就送了两个婢女给他,并任用他做中郎。有人跟他开玩笑说:“男仆的身价比婢女多一倍。”祖纳说:“百里奚怎么会因为曾经被秦穆公用五张黑羊皮买回去而被轻视呢!”

【原文】

27.周镇①罢临川郡还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②往看之。时夏月,暴雨卒至,舫③至狭小,而又大漏,殆④无复坐处。王曰:“胡威⑤之清,何以过此!”即将启用为吴兴郡。

【注释】

①周镇:字康时,做过临川郡和吴兴郡的郡守,有政绩。

②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③舫:船。

④殆:几乎。

⑤胡威(?—280):字伯武(又作伯虎),一名貔。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魏末西晋著名太守胡质之子,与其父都以廉洁慎重而闻名于世。

【翻译】

周镇从临川郡接任,坐船回京,还来不及上岸,船暂且停在青溪渚。丞相王导去看望他。当时正是夏天,突然下起暴雨来,船很狭窄,而且雨漏得厉害,几乎没有可以坐下的地方。王导说:“胡威的清廉,也到不了这个程度吧!”之后立刻起用他做吴兴郡太守。

【点评】

古往今来,统治者都对为官清廉之人很有好感,然而正是因为清廉很难,才会被算作德行。

【原文】

28.邓攸①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②。既过江,取③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④妾。

【注释】

①邓攸(?—326):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东北)人。两晋时期官员,西晋永嘉之乱时被石勒俘虏,后来逃离。东晋建立后,邓攸渡江南下。他为官清廉,在吴郡太守任上深受百姓爱戴。病逝后被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②弟子:这里是弟弟的儿子的意思,即侄子。

③取:通“娶”。

④畜:畜养。

【翻译】

邓攸为了躲避永嘉之乱,在路上抛弃了自己的儿子,保全了弟弟的儿子。过江后,娶了一妾,很是宠爱。过了一年,问起她的来历,她便详细诉说,自己是遭遇战乱的北方人;回忆起父母的姓名,才发现她竟然是邓攸的外甥女。邓攸一向德行高洁,事业有成,言谈举止都没有污点,听了这件事,终生哀伤悔恨,从此再也不娶妾了。

【原文】

29.王长豫①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②见长豫辄喜,见敬豫③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④,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⑤并当箱箧⑥。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⑦,封而不忍开。

【注释】

①王长豫:即王悦,字长豫,名相王导世子,曾在明帝为太子时、王导担任太子太傅期间,任职东宫,官终中书侍郎。其正史事迹多与六朝小说重合,并无更多详细线索,而其仕履实颇微妙,生卒年不详,只知道在年轻时早亡。

②丞相:即王导,王悦的父亲。

③敬豫:王恬(生卒年不详),字敬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次子。官至后将军。他擅长隶书,亦是东晋第一围棋好手。

④台:这里指尚书省衙署,王导当时既是丞相,也领尚书省事。

⑤曹夫人:王长豫的母亲,名为曹淑。

⑥箱箧(qiè):箱子。

⑦作簏(lù):整理箱子。

【翻译】

王导的长子王悦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时神情喜悦,极尽“色养”的孝道。王导看见他就高兴,看见王恬就生气。王悦跟王导说话的时候,总是奉行谨慎细致的原则。王导要去尚书省上班,临行前,王悦没有一次不送他上车的。王悦还常常为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王悦死后,王导到尚书省去,上车后,一直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时,把王悦收拾过的箱笼封好,再也不忍心打开。

【点评】

一代名相,白发人送黑发人,还是自己如此疼爱的孩子,确实悲痛。根据史料推测,王悦是因为身处种种权力斗争的核心之地,所以心力交瘁而死。

【原文】

30.桓常侍①闻人道深公②者,辄曰:“此公既有宿名,加先达③知称,又与先人至交,不宜说之。”

【注释】

①桓常侍:即桓彝(276—328),字茂伦,谯国龙亢(今安徽省怀远县龙亢镇)人。桓颢之子,桓温之父。他生于世族大家,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武。太宁二年(324),晋明帝下诏讨伐病危中的王敦,命为散骑常侍。故文中称呼为桓常侍。桓彝平定王敦之乱后,以功被封为万宁县男。然而后来还是死于苏峻之乱。

②深公(生卒年不详):名道潜,字法深,晋朝的高僧大德,出身于世家琅琊王氏,十八岁出家,精通般若学。

③先达:前辈。

【翻译】

散骑常侍桓彝听到有人议论竺法深和尚,就说:“这位先生一直都很有名望,而且前辈贤达们也经常称颂他,跟我去世的父亲也是至交好友,不应该谈论他。”

【点评】

桓彝一生很有气节,乃国家栋梁,一心平叛讨贼,后来自己的儿子桓温却一心想着怎么造反,真是历史的讽刺。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56篇,世说新语注释翻译及原文(7)

【原文】

31.庾公①乘马有的卢②,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当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他人哉?昔孙叔敖*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注释】

①庾公:庾亮(289—340),字元规,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北)人。东晋时期外戚、名士,丞相军谘祭酒庾琛之子,明穆皇后庾文君之兄。庾亮姿容俊美,善谈玄理。

②的卢:的卢马,又作的颅。是额上有白色斑点的马,古人认为这种马妨主。

【翻译】

庾亮所乘坐的马中有一匹是“的卢”马,有人跟他说让他把它卖掉。庾亮说:“要卖它,就一定有买它的人,这样就会妨害他,怎么可以把对自己不利的事转嫁给他人呢!过去,孙叔敖曾打死双头蛇,以保护后来的人,这是古代的美谈。我去效仿这件事,不也很豁达吗!”

【点评】

是是是,豁达豁达。

【原文】

32.阮光禄①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注释】

①阮光禄:即阮裕(生卒年不详),字思旷,东晋尚书郎,哲学家。历官临海太守、东阳太守、散骑常侍、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侍中。阮籍的族弟,生性豁达爽快,有仁有义。

【翻译】

光禄大夫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经有一辆很好的车,不管谁向他借车,他都会同意。曾经有个人要安葬母亲,很想借车,可是不敢开口。阮裕后来听说这件事,叹息说:“我有车,可是让别人不敢借,还要车子做什么呢?”就把车子烧了。

【原文】

33.谢奕①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③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④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

①谢奕(309—358):字无奕,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大臣,太常卿谢裒(póu)之子、太傅谢安长兄、车骑将军谢玄之父。曾为桓温幕府司马,官至安西将军、豫州刺史,性格粗鲁。

②醇酒:烈酒。

③太傅:指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有胆有识,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

④阿奴:当时对亲密之后辈的称呼,这里是哥哥对弟弟的昵称。

【翻译】

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一次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惩罚他喝烈酒,老人醉得很厉害,他却还不停止惩罚。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哥哥说:“哥哥,老人家多可怜啊,你怎么可以太过分呢!”谢奕的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弟弟你想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点评】

说明谢安自小就有仁人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原文】

34.谢太傅①绝重褚公②,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注释】

①谢太傅:谢安。其实太傅是他死后追赠的,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因病重返回建康,旋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追赠太傅,谥号文靖。

②褚公:指褚裒(303—350),字季野,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东晋时期名士、外戚,康献皇后褚蒜子之父。死后追赠侍中、太傅,谥号元穆。

【翻译】

谢安极其敬重褚裒,曾经赞扬:“褚季野虽然口上什么也不说,可是心里像一年四季的气象那样,是非分明。”

【原文】

35.刘尹①在郡,临终绵惙②,闻阁下祠神鼓舞③,正色曰:“莫得淫祀④!”外请*车中牛祭神,真长答曰:“丘之祷久矣⑤,勿复为烦!”

【注释】

①刘尹:指刘惔,生卒年不详,一作刘恢,字真长,沛国相县(今安徽省宿州朱仙庄镇)人,曾任丹阳尹,故世称刘尹。东晋著名清谈家,晋陵太守刘耽之子,出身世宦家庭。少时便为王导所赏识,后娶晋明帝庐陵公主,是一时俊杰。

②绵惙:气息微弱,病危之状。

③祠神鼓舞:祭祀时候的击鼓舞蹈。

④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

⑤丘之祷久:典故名,典出《论语·述而》。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后以“丘祷”指祈求消灾祛病。

【翻译】

丹阳尹刘惔在丹阳郡任上,临终之际奄奄一息,听见供神佛的阁下正在击鼓舞蹈,举行祭祀,就神色严肃地说:“不得滥行祭祀!”属员们请求*掉驾车的牛来祭神,刘惔回答说:“我早就像孔丘一样祷告过了,不要再做烦扰人的事了!”

【点评】

刘惔是清谈界的知名人士、代表人物,临终前对生死任其自然的释然,做到了言行一致,颇有老庄风范。

世说新语原文及注释56篇,世说新语注释翻译及原文(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