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我国南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19岁登进士第,赐同进士出身。22岁授泉州同安县主簿。24岁求师于李侗,树立了儒家思想的坚定信念。他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中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然而,朱熹走上研究学术的道路并非偶然,也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无奈之举。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孝宗即位,朱熹上书陈事,第二年得孝宗召见。朱熹面奏三札,不被皇帝采纳,后因主张抗金,与主和派首领、宰相洪适意见不和辞职而归,差监南岳庙。屡次上谏被拒之后,朱熹心灰意冷,决心放弃在官场上打滚,而致力于授徒讲学,潜心学术,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吸收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完整理学体系。
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后来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两首著名的《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首诗是描绘朱熹“观书”的感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