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后问题中,编者让孩子去查阅当时社会状况时,就出现了这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但是,四年级的孩子,要一下读懂这首诗可并不容易,因为这里面有不少典故和引用。
第一,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1917年,*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告别亲友,东渡日本留学,写了这首展现他立志救国抱负的诗,彼时十九岁。
两年后,也就是1919年(当年五四运动爆发),*决定回国。在回国前夕书写此诗赠送给好友,并在诗后写有"右诗乃吾十九岁东渡时所作,……返国图他兴,整装待发,行别诸友。“
我们可以仔细翻看一下孩子的课本,底纹上有一首隐约的七绝,正是总理的亲笔手书。
这首诗的手迹,就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第二,我们来看诗歌的内容。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白话译文(网上资料,仅供参考):
吟诵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毅然决定东渡日本。
这些年来,为寻找济世良方,我也曾经深入地、细致地,遍研各门科学。
在中国面壁十年,一直得不到想要的答案。现在,我要像南北朝那位画家笔下的飞龙一样,打破认知的壁垒,飞到域外去寻求真理。
哪怕壮志难酬,像陈天华一样蹈海而死,也不失为一位真正的英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大江指什么?指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年轻的学子东渡日本求学,要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豪迈的苏词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但这只是一个引子,东渡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请看下一句。
邃密群科济世穷——
邃密:指深入、细致,这里指精研。
群科: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科学就叫“群学”。也有一说是指各种科学。
济世穷:拯救国家的危亡。济,拯救、变革;世,社会、国家;穷,濒临绝境、危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