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11 07:02:11

说起艾灸,很多人都不会觉得陌生,更有很多人经常去养生馆做个艾灸“大保健”。那你了解艾灸的起源及其在古代医学文献中是如何记载的吗?

灸法古称“灸焫”, 是中医学的主流外治法。远古人民对火的使用是灸法最早的起源。先秦时代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最早提到灸法的应用,如:“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1)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曰:“ (艾叶) 生山谷田野, 蕲州者最贵。”《本草纲目》曰:“ (艾叶) 自成化以来, 则以蕲州者为胜, 用充方物, 天下重之, 谓之蕲艾, 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 蕲艾一灸则直透彻, 为异也。”从这些古文献来看,蕲州(湖北省蕲春县)所产艾叶一直为医学界公认的道地药材,所以买艾灸认准蕲艾哦。

古文献中有关艾灸散寒通痹作用的记载

《素问·异法宜论》提到“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北方人民居住在天气寒冷的北方,通过灸法驱除寒气治病。《针灸资生经》曰:“久冷伤惫脏腑,泄利不止,中风不省人事等疾,宜灸神闕。”“凡有喘与哮者,为按肺俞,无不酸疼,皆为谬刺肺俞,令灸而愈。”“中风之候,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提到了外感寒邪导致的泄泻、中风不省人事等疾病,可通过艾灸神阙穴治愈。《续名医类案·卷七·泄泻》云:“病虚赢,泄泻褐色,乃洞泄寒中证也……令灸水分穴一百余壮。”《扁鹊心书卷中·鼓胀》云:“一人因饮冷酒吃生菜成泄泻……命灸关元三百壮,当日小便长,有下气。”这些文献认为艾灸温阳散寒通痹,加强机体气血运行,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及其引起的脾胃病等。

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2)

古文献中有关艾灸回阳固脱作用的记载

《针灸资生经》多次提到艾灸通过气海、中极、丹田可治疗阳气虚乏、下元冷惫的虚劳证。《扁鹊心书》提到“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说明艾灸有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的疗效。《伤寒杂病论》详细记录了艾灸治疗阳虚引致的厥证导致的手足逆冷、背恶寒、烦躁等症状,张仲景认为艾灸可升阳举陷,在治疗一些少阴证和厥阴证方面有奇效。另外《医学纲目》、《世医得效方》、《续名医类案》等古籍中也可见记录艾灸回阳固脱作用的记载。

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3)

古文献中有关艾灸防病保健作用的记载

《针灸大成》提到用艾叶灸肚脐可使脾胃强壮,有抗衰老、延长寿命的作用,如“置脐上……以艾灸之,每岁一壮,药与钱不时添换。依后开日,取天地阴阳正气,纳入五脏,诸邪不侵,百病不入,长生耐老,脾胃强壮”。《扁鹊心书》认为经常艾灸气海、命门、关元等腧穴可使人强身壮体,延长寿命,原文所述“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肘后备急方》多次记录艾烟预防传染病的应用,如用在病人床的各四角,各艾灸1壮,艾烟可消毒空气、驱邪避秽。原文云:“断瘟病令不相染……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1壮,不得令知之。佳也。”艾灸的温通特性不仅对人体有延年益寿的效果,艾灸的产生物艾烟也可预防瘴疠温疟毒气等传染病。《勉学堂针灸集成》、《备急千金要方》两书中也有相关记载。

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4)

古文献中有关热证用灸的记载

很多人都知道寒证可用艾灸,所以很多女性用艾灸治宫寒,却不知热证也可用艾灸。魏晋时期《肘后备急方》、《刘涓子鬼遗方》大量记载灸治痈疽疮疡等的病案,并发明了隔物灸法,如《刘涓子鬼遗方》述:“凡患初起一二日,十灸可活十活,三四日,十灸可活七活……过六日,便不可灸矣。凡灸,痛者须灸至不痛为候,不痛者须灸至知痛时方为妙。”《肘后备急方》云:“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搜面团肿头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诸痈疽发背及乳方,必灸其上百壮。”

《外科秘要》也提到了了五官科中热证用灸的病案。可见艾灸广泛用于治疗皮肤科、五官科等的热证,并疗效良好,“劳邪气热眼痛亦方, 灸当百壮, 两边各尔”。

《太平圣惠方》认为灸法可“引郁热之气外发”。热症用灸的核心思想在于艾灸可泄热下行, 拔引热毒,散火祛痰《五十二病方》曾记载用干艾、柳蕈熏治“朐养( 肛门部瘙痒) ”。《本草纲目》也有提到用加入熟蕲艾、木鳖子、雄黄、硫黄在艾中混合后,放于床被中燃烧艾烟,烘熏疮疥的艾灸疗法。

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5)

古文献中有关艾灸不良效应的记载

很多艾灸馆喊你去做艾灸,但很少和你谈及艾灸的不良效应。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提到病机为“阳气逆于上”的厥逆病,症见膺肿颈痛,胸满腹胀,若再用灸法,是以火济火,阳极乘阴,阴不能上承,会发生失音之症。《灵枢·经水第十二》曰:“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提示艾灸的刺激量超过限度,会导致病人骨节枯萎,血脉涩滞。《灵枢·终始第九》曰:“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患者阴阳俱溢时内外不能相通,用艾灸疗法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导致病机转化形成其他的疾患。《针灸大成·卷之二·标幽赋》曰:“艾灸若大,复灸多,其人永无心力。”提示艾灸频数过多、刺激量过大,也会导致患者失去精神耗伤心力《小品方》云:“背脚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而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节,令人短寿。”提示腕踝关节以下的四肢若艾灸次数过多,会导致患者骨节枯萎、血脉涩滞、四肢无力、精神衰竭,甚至减少寿命。《伤寒论》第 115 条言:“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116 条言:“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太阳表证,当汗不汗,邪无出路,而用艾灸温里导致邪气入里化热,热伤津液则烦躁口渴、脉数舌红、咽喉干燥,甚者热伤血络,血溢而出。《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曰:“饮酒,大忌灸腹背,令人肠结”。提示若酒后灸腹背,两阳相炽而导致患者大便闭结。《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曰:“痉病有灸疮,难治。”患者素体津亏血少复感外邪而引发痉病,后因灸法生疮,风火交煽使津血愈虚,气血不足灸疮更难愈合,预后不佳。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大成》等经典著作都提及了若艾灸的刺激量过多、艾柱过大、以及外感实热病证,素体阴血不足或肝郁内热病证误用艾灸后的不良后果,提示在进行艾灸疗法时应控制艾灸的刺激时间、频次、艾柱大小以及辨证论治。

古代对艾灸的记载,中国古代艾灸方法(6)

《黄帝内经》、《针灸大成》、《扁鹊心法》、《备急千金药方》等诸多著作中,可看到各代医家对灸法均有独到的见解,古代也有不少应用艾烟熏治各科疾病的记载。这些古文献记录了不同朝代时期的灸法理论和临床经验,强调以艾叶为主要施灸材料的重要性。古人对灸法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包含风寒湿痹证、泄泻、阳虚证及阳虚引致的厥脱证、痈疽疮疡、五官科的热证和预防瘴疠温疟毒气等传染病

相信你看过这篇文章之后,下次去艾灸馆,也可以和艾灸师侃大山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