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倡个性解放与自由的五四时期,现实中的种种阻碍也会使青年们感到无力。于是,苦闷与伤感成了五四青年的时代症候。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就把这种症候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写一个留日青年的性苦闷,揭示了灵与肉的冲突和弱国子民的悲哀。
据郁达夫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过去集〉代序》中回忆,他写好《沉沦》之后,先拿给几个朋友看,他们笑着说:“这一种东西,将来是不是可以印行的?中国那里有这一种体裁?”
果然,《沉沦》在国内出版后,就引发了轩然大波。
《沉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不仅因为以其为名的小说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更是因为郁达夫大胆地把自己的性隐私写了出来。郁达夫《沉沦》“这一种东西”,无疑受到了卢梭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在其自传《忏悔录》中毫不掩饰自己的隐私。在第一章中,他向上帝发出呼告:“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这是在承认人性中有不堪的一面,没有什么好羞耻的。郁达夫受到了卢梭的影响,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
如果说卢梭对郁达夫的影响更多是思想上的,那么日本“私小说”对他的影响则是思想和技巧上兼而有之。“私小说”,又称“自我小说”,通常是以第一人称“我”来直接进行自我暴露的小说。小说中的“我”与作者之间几乎可以完全划上等号,并且写的是个人隐私。
郁达夫的《沉沦》用的虽然不是第一人称,但采用了自叙传的形式,写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性苦闷。而性隐私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难以启齿的。郁达夫在《沉沦》中不知羞耻地展现羞耻,引起争议也就在所难免。
“私小说”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小说,因为这种小说的情节性都不强,从外在来看,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主要是在展现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沉沦》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在异国他乡求学,却无法融入当地的“孤冷得可怜”的青年。他独自拿着一本诗集,在无人的平原上散步,竟被大自然感动得流下泪来。他觉得只有自然对他亲近,是他的避难所,让他可以暂时远离那些“轻薄的男女”。
就像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总疑心别人的眼光,《沉沦》的主人公也总怀疑日本人看他的眼光别有意味,甚至到了神经敏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