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脂球历史背景介绍,羊脂球背景故事解析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07 16:49:42

托尔斯泰曾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是“形式的美感”和“鲜明的爱憎”,他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不是按照他所希望看到的样子,而是照事物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因而“就能揭发暴露事物,而且使得人们爱值得爱的,恨值得恨的事物。”

莫泊桑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字明晰,故事虽简单,但是紧凑生动且具有内在力量。

《羊脂球》是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作为背景创作的。十位不同阶级的人,出于不同目的,共乘一辆马车逃难。

其中,贵族卡雷·拉马东夫妇、伯爵贝尔·德·布雷维尔夫妇、奸商鸟先生属于法国资产阶级;科尔尼代是民主党人,也就是革命派;两个修女是宗教信徒。

羊脂球作为底层的情爱服务者,在这次短暂的逃难旅途中,扮演了一位不畏强权、自尊自强的爱国人士。

而其他人,却在国难面前怯懦;在*面前自私冷漠;在敌人面前,卑微到了尘埃里。

1879年,《羊脂球》一经发表,就震惊了整个法国文坛。这部作品的影响力,至今仍不可撼动。

羊脂球历史背景介绍,羊脂球背景故事解析(1)

1. 一次逃难之旅,让羊脂球的命运更加悲凉

19世纪的法国,等级制度森严,分为资产阶级(贵族)、中小资产阶级、城市平民、无产阶级。

羊脂球只是底层的情爱服务者,对于贵族而言,她是最卑微的下人。“正派”的女士,更是鄙视羊脂球的淫行苟合,称她是“社会的耻辱”。

所以,即使他们出现在同一辆马车上,这些“高贵”的妇人也拒绝和羊脂球攀谈,更不想和她靠近,似乎羊脂球周身散发奇毒,靠近就会丧命似的。

·被接受

人生有时很奇妙,你不屑一顾的人,也许会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马车走了十多个小时,大家都饿得发昏,却苦于没有食物,所以只能苦熬着。

羊脂球拿出自己备好的食物,不计前嫌地分享给了众人。正因为羊脂球的慷慨和善良,才让一群饥肠辘辘的人,重新又有了力气说笑。

接受了羊脂球的盛情款待后,“社会的耻辱”变成了与普鲁士士兵抗争的勇士。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生的*面前,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也能学会平易近人。

羊脂球历史背景介绍,羊脂球背景故事解析(2)

·被算计

羊脂球天生就有一种魅人心魄的魔力,普鲁士军官看上了她,并向她提出了无礼的要求。

“士可*不可辱”羊脂球虽然是情爱服务者,却并不是一个自轻自贱的人。她拒绝与敌人苟且,这是她为自己和国家保留的尊严。

但,其他人可不这么想。他们只想尽快离开旅店,所以便合伙劝解羊脂球,企图逼“良”为娼。

在生的*面前,他们可以出卖同胞。他们的冷漠和自私,将羊脂球变成了祭品,献给了普鲁士军官。

·被嫌弃

羊脂球“牺牲了”自己,这群人也获得了“自由”。可是,这些人似乎并不买账。他们翻脸的速度,比翻书还快。

在马车上,谁都没给羊脂球好脸色。她们早已忘记了是谁救他们于饥饿,是谁换来了今天的“自由”。所以,他们像躲瘟神一样,躲着羊脂球。

羊脂球历史背景介绍,羊脂球背景故事解析(3)

他们自以为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份,他们从来没把底层的羊脂球放在眼里。当自己需要帮助时,他们寡廉鲜耻地接受馈赠;当羊脂球被普鲁士军官看上时,他们想到的只有自己,这份冷漠和自私,令人发指。

整个故事,只用了短短6天的时间。精炼的语言,不拖沓的情节,由马车开始,回到马车结束。

羊脂球经历了被嫌弃、被接受、被算计之后,又回到了最初被嫌弃的状态。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会变的冷漠、自私。心理学上,称其为“趋利避害心理机制”。

趋利避害心理,是指人行为最基本的出发点,趋利避害的行为源于人的求生与畏死的生存本能。

面对普鲁士军官,上流人士恐惧死亡,在活着的强大驱动下,他们会主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选项,所以才会把羊脂球当成祭品,献给军官。

莫泊桑擅于写人性的“*”,捕捉人性的弱点。《羊脂球》这部作品,表达了他对上流人士自私、冷漠的抨击;也写出了他对底层人士的关爱和赞扬。

羊脂球历史背景介绍,羊脂球背景故事解析(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