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像一只旧钩子,
悬挂着我们的躯体。
从我们降生的那一瞬起,
钩子就在时间的峭壁上承受重量。
《昆仑殇》是毕淑敏的处女作,主要讲述了昆仑边防区部队进行军事拉练过程中的故事。拉练在昆仑山上,气候严寒,多大风,士兵们死伤惨重。但在军令下,依然顽强的完成任务。
关于作者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获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来自百科)
作者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在藏北高原十一年的军旅生活、二十余年的内科医生等经历让她的作品贴近现实,气势磅礴,体现出对人生、社会的冷静理智的关怀。
昆仑山是亚洲中部最大的山系,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之间,延伸至青海境内。(来自百度)
故事发生在昆仑山的冬季,冬季严寒多风,厚厚的雪地下还有冻土层。近看是贫瘠的土地寸草不生,远望是一片白茫茫看不到边。想在这里拉练,只是换了一个劲敌而已。在疲惫中睡着可能是永恒,在风中摇曳可能与悬崖接吻。在极端的天气里,生存就是希望。在这场拉练中,有“一号”的自我矛盾、有士兵们与恶劣环境的矛盾、也有小人物的小矛盾。
“一号”这位矛盾体,把服从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号”代表着威严、命令、一把手。他是昆仑防区最高军事指挥官,也是一位中年人。他喜欢保持一号的威严,让人对他肃然起敬,喜欢服从、喜欢荣誉、喜欢立功。在拉练的开始,就是一号的犹豫,身为一把手,想把前辈的事业发扬光大,绝不能容忍昆仑防区被冷落,也不能容忍士兵们颓废、懒惰、丢掉吃苦的精神。在自己即将退休的年纪,最后大干一场,不枉此生。
他向上级争取到了拉练的机会,开启了昆仑山拉练的先河。这一次,他要好好让士兵们体会到什么是吃苦,什么是打仗。拖着老骨头和疲惫不堪的身体和他们一起“冲锋”。
看到标题的“殇”就知道这次拉练凶多吉少,读完后更是是沉痛的。怨恨“一号”,又可怜他。是他提出、是他增加难度、也是他命令穿过无人区,是他的疏忽,是他的孤注一掷,葬送了那么多条年轻的生命。同时,他也一直在为难自己,没有过好一天安生日子,折磨自己,折磨他人。
为了立功勋,他大胆地提出要穿越无人区的想法。已知的是没有水没有食物,未知的是飓风黄沙砂石。参谋郑伟良终于向他表明意见,但只是被看做挑战权威、否定决策、不能吃苦的典范而已。这么大年纪又身居要职难免迂腐,难免自以为是。他以自己的方式爱着昆仑防区,至于爱的方式是否正确有待商榷。
面对着一次一次参谋长的报告,人数一次次的减少,他还是决定继续,这已经不是个人利益了,而是整个昆仑区的荣誉。上级已经应允了这次行动,就是下达了指令,哪怕粉身碎骨成为烈士也在所不惜,在强烈的心理暗示下,“一号”绝对算得上是服从的楷模。但正如参谋长的那句话:“一个士兵手里只有他一条生命,而您手里却执掌着千百条生命”,“一号”不管,依然为着“伟大的事业奋斗”,即便连他自己也倒下了。
在参谋长劝告的话语中,能体会到作者的理智思考。当上司下达不贴合实际的命令时,在保持理智下服从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免受一场灾难。一味模仿过去的拉练是否妥当呢?怀念过去的是精神而不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服从是军人的职责,也别忘了“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先例。昆仑山的实际情况只有经历的人才知道,该做出何种决定来灵活应变是十分重要的。不要成为那“天真可爱的牺牲品”了。
终于拉练结束时,参谋长和吉普车司机开车回营地,参谋长觉得吉普车出现了问题最好下车检查,但是“一号”下命令要司机一直开,直到最后车毁人亡。“一号”不仅自己忠于“服从”,还以自己的威严让下属学会“服从”。如果还有着一点反抗精神检查车辆,就不至于发生惨案了。
直到最后,身边的人基本死去了大半,面对士兵的请求,他很矛盾要不要向上级争取死去士兵的利益,也很矛盾要不要接受命令调离这里。但可想而知,他选择了“服从”。在离任的途中,他呐喊着渴望与昆仑山融为一体,这是心底的愿望和命令之间的矛盾,也许只有这一次,他选择了心声。这也是这么多年来,他勇于表达心声的一次,不用再带着面具说话,不用再以上级的身份对话。
参谋长和肖玉莲的矛盾军营里不允许恋爱,他们是地下恋人,他们的爱恋几乎不为人知晓,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都专情于对方。长相姣好的肖玉莲为了顺利入党,参加了拉练,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和他一样优秀的人。拉练异常艰苦,用参谋长的话说就是超过了以往他参加的训练总和。但是为了离心爱的人更进一步,她想坚持。不出意外,她牺牲了。他们之间阴阳相隔。
追求功勋、求上进的年轻人参谋长自然要参与到拉练中来,他一次一次克服困难度过了艰难险阻,却逃不过一场交通事故。身后的昆仑拉练带给他无尽的伤痛,死亡可能是接近她的唯一途径了。他们葬身于昆仑山,挣扎过后同样是死亡。
用最后一丝气息吹响号角作为吹号的李铁,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吹号这门功夫,别小瞧,它是军心涣散时的定心剂,关键时刻相当于“一号”的作用。在行军途中,士兵们由于天气和身体原因,东倒西歪,长长的队伍变成了弯曲的蛇形,这异常危险,如果大家意志都这么消沉,当一轮风暴来临时,就是生命的结束。“一号”向李铁下达了命令,希望他用自己的力量鼓励大家。导热极快的铜号粘上嘴唇使气流变得微弱,吹不出成曲。他用沾满热尿的毛巾捂在嘴上,让嘴变得灵活起来,紧急行军号终于吹响了。为了让大家都能听到,他奔跑着吹出嘹亮的号音。此刻的号音意义重大,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是一种鼓舞。他拼了命,直到躺在地上,吹出最后一口气,他光荣牺牲了。在这次拉练中,他们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集体,为了整个区的利益不断抗争着。李铁在家乡还有未婚妻,还有岳父岳父,为了能和他们早日团聚,他省吃俭用,心中充满着希望。这也是他在拉练中一路走下去的动力之一吧!
他们需要克服暴风、酷寒、食物和水源的缺乏、疲惫、委屈以及各自的心理挣扎,才能走出这座大山。他们的生命意义就是保卫国家,捍卫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生命捍卫荣誉和功勋。他们的鲜血染红了积雪,他们终生与昆仑山融为了一体。
正是信念支撑着他们,完成人生的旅程。小人物也能站在高耸的昆仑山上与天比肩,这不仅是一次对拉练的征服,也是对生命的征服。虽然牺牲,但光荣。生活在和平岁月里的我们,也不能忘记在生活中挣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毕淑敏的散文质朴真诚,诉说的是对世界的惊奇,对生命刻骨铭心的感悟,对生活始终不变的热爱。尽管她的笔下也有伤害、委屈、愤怒的负面情绪,但通篇读完,感到精彩而充满智慧的文字随处可见,书中还有许多如何排解人生苦痛的小故事,它们将我们麻痹了许久的神经,重新变得敏感起来,恢复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感知能力。此刻,毕淑敏像一个最懂你的好朋友,在温柔的夜里与你对话,回忆经历中最美好的片段:它也许是一朵很小的旷野花,也许是一盏冬天的红灯笼,也许是苍茫的大漠暮色,琐碎而平凡,却能为你推开平淡,遇见生命的辽阔(荆墨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