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7 04:26:16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河码头,络绎不绝的货船将全国各地的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汴河运往东京,是北宋商业繁盛的一个反映)

今天的自由主义者显然更加心仪重农主义,而对重商主义嗤之以鼻,比如秦晖教授认为,17世纪英国的重商主义时代,“‘重商主义’不是民间工商业受到尊重,而是政府‘重’视对工‘商’活动的管制与垄断,甚至重视自己入市牟利”,“那个时代的官办经济,无论是国家(皇家)企业还是国家(皇家)特许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都既不是自由经济中与民企具有平等民法地位和交易权利的市场法人,也不是福利制度下公共服务的财政承担者,而就是‘公权私用’的聚敛机器”。

秦晖对英国重商主义的批判,几乎也适用于批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仿佛试图将宋朝政府改造成为一个超级公司,犹如一个贪婪的巨商(亦即秦晖所说的“聚敛机器”),与民间商贩竞逐于市场。苏轼反对青苗法的一个原因,便是发现地方官府俵散青苗钱,“于给散之际,必令酒务设鼓乐倡优,或关扑卖酒牌子,农民至有徒手而归者”。苏轼此言当不虚,因为另一名宋人也记述说,州县“散青苗钱于设厅,而置酒肆于谯门,民持钱而出者,诱之使饮,十费其二三矣。又恐其不顾也,则命娼女坐肆作乐以蛊惑之”。宋政府为掊敛民财,绞尽脑汁。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最受诟病的地方。

然而,从大历史的眼光来看,宋政府在财政上表现出“贪婪”却有着深远的意义。刘光临提出:“财政国家这种建立在市场基础上的新型政治权力就应运而生,中央政府因为要维持大量的、直接统辖的军队,不得不广开财源,无所不用其极(即朱熹所云“古者刻薄之法,本朝皆备”)。也因此,宋代政府由竞逐财货,进而关注市场经济发展,以致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来鼓励私人贸易、矿业,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募役法体现的便是宋政府对人身自由的重视。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5)

(宋佚名《江天楼阁图》上的商船。北宋的重商主义不仅仅是针对国内,宋政府更大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宋神宗本人更亲自带货,都是为了征收更多的商税)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6)

(马和之《早秋夜泊图》中的商船)

我们展开来说,迫于巨大的财政压力,政府势必要将征税的重点从总额有限而征收成本高企的农业税转移到商业税;而为了征收到更多的商业税,政府又势必要积极发展工商业、维护市场繁荣;为了发展工商业,政府需要积极修筑运河,以服务于长途贸易;需要投资水磨作坊,以产出更多的商品茶;需要开放港口,以鼓励海外贸易;需要鼓励开发矿业,以冶炼出更多的铁和铜;需要铸造更多的铜钱、发行信用货币与有价证券,建设金融网络,以方便商品交易的达成;需要完善民商法,以对付日益复杂的利益纠纷;需要保护个人财产权,因为有恒产者方有恒心;需要创新市场机制,使商业机构更加适应市场,创造更大利润……

上述提到的一切,并不是我们的逻辑推论,而是宋代出现的历史事实。这便是重商主义与财政国家的连锁反应,最后极有可能促成近代资本主义体系的建立

此外,我们还要引入另一个概念“国家福利”,由香港大学历史学讲座教授梁其姿提出:“北宋的福利政策发展至南渡前夕已出现浪费的弊端,所引起的抱怨犹如现代一些福利国家所经常面对的批评:蔡京的居养安济坊被批评为‘州县奉行过当……’政府对贫人的照顾,除了引起富人的抱怨,还有军方的指谪,认为过分的济贫严重地减少了军饷的供给……这些言论可反映出北宋时代官方所推动的社会福利政策的确有相当的规模,以至于在整个国家财政收支平衡上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牵涉统治原则的重要争辩:以富人所缴之税来办社会福利应到哪个程度才合理?解决社会贫穷问题与国防问题孰重孰轻?……(宋代)济贫政策所引起的关注及批评,已有类似近代国家福利政策之处。”

完成于徽宗朝的宋代福利制度,其实也是近代化产生的压力所催化出来。许多汉学家都相信,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社会变迁:均田制解体、贵族门阀消亡、商品经济兴起、人口流动变得频繁、“不抑兼并”与“田制不立”的政策确立起来……此即“唐宋变革论”。王安石变法实际上就是对唐宋变革的顺应。社会变迁催生了大量的都市贫困人口,传统的由宗教团体负责的慈善救济已不足以应对都市贫困问题,政府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提供更周全的救济。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7)

(李唐《村医图》)

东西洋近代史的展开,正是这样一幅“重商主义”“财政国家”与“国家福利”相交织的斑驳图景。16世纪,英国建立了皇家矿业公司,这一公司拥有在英国西部和北部开采贵金属和铜矿的独占权;发布法令禁止砍伐海岸和河岸周边的木材,以鼓励煤成为主要燃料;

女王伊丽莎白向利凡特公司颁发海外贸易特许权,允许其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同时女王还向公司投资了四万英镑。皇室和政府对财富的贪婪,构成了英国大航海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强大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急剧变化,大量都市贫民被“制造”出来,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近代欧洲国家逐渐发展出来的福利政策,就是为了应对这一崭新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制订“济贫法”,即始于近代化正在展开的十六世纪下半叶,及至十七世纪初,便诞生了完备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济贫法”的出现,意味着英国政府开始负担起救济贫民的责任,在此之前,英国的济贫工作主要是由教会承担的。

不妨这么说吧,16世纪英国的近代化轨迹,与唐宋变革、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方向恰好是高度重合的

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国家精英奉行的也是李斯特的重商主义学说。1874年,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交《殖产兴业建议书》,确立了重商主义政策:“大凡国之强弱,在于人民贫富;人民之贫富,在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归根结底,未尝不在于政府官员之诱导与奖励之力。”为此,明治政府兴办了大量“官立事业”“模范工厂”(官营企业),诱导民间殖产兴业。

也是在1874年,日本政府仿效英国“济贫法”颁布了《恤救规则》,在此之前,日本的社会救济基本由设于寺院的施乐院、悲田院、疗养院提供,跟中国的唐代一样。

不管是先发近代化的西洋,还是后发近代化的东洋,国家近代化转型的启动,都不是完全靠市场自发的“看不见的手”,而是由重商主义政府提供了第一推动力。财政压力、市场活力与国家积极介入,在一国的近代化进程中缺一不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发现宋代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的特殊意义:它是财政国家与重商主义国家的最早实践,在财政国家、重商主义的驱动下,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已经呼之欲出。宋代中国也确实被一些汉学家描述为“近代初期”(early modern)。

但这里有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说宋代是“近代初期”,那么,为什么宋代之后“近代后期并没有接踵而至”?

刘子健将原因归结为两宋之际的“转向内在”。但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南宋的财税依然是积极的、扩张的、外向的,并没有内敛化。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刘子健所说的这个“转向内在”的确发生了,只不过发生的时间点不是两宋之际,而是明初。朱元璋建立了一个与王安石变法完全相反的重农主义世界。

直至晚清,随着西方近代思潮的传入,以及内忧外患之下巨大财政压力的出现,清政府才挣脱掉朱元璋建确立的“洪武型财政”,对兴办企业表现出巨大热情,行政系统内增设了大量经济部门,沿海口岸积极对外开放,国家将征税的重点从农业税转移到工商税,财政从紧缩转向扩张,国债等金融工具受到政府青睐。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梁启超回顾王安石变法,猛然发现“今世欧洲诸国,其所设施,往往与荆公不谋同符”。他对王安石变法不能不油然生出“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奇妙感觉。不独梁启超有这样的感觉,另一位经历过晚清近代化的历史学家傅斯年也认为,王安石变法“多有远见之明,此固非‘不扰民’之哲学所赞许,却暗合近代国家之所以为政也”。不独晚清—近代的中国学者有此看法,日本思想界对王安石变法的重新发现,也是始于明治维新时期—1897年,日本学者高桥作卫发表论文《王安石新法论》,提出一个创见:王安石之新法“与今日泰西经济主义相同也”。

近代化的历史就好像是一条时光隧道,西洋人打开了隧道的一扇门,晚清人与东洋人跑进去,跑着跑着,却发现前面居然有一位熟悉的先行者,那就是宋代的王安石

(文字摘录自吴钩《宋神宗与王安石变法:变法时代》

内容简介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