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无非是一间阅读、自修或者工作的房间。
▲《山馆读书图》(局部)
南宋 刘松年(传) 故宫博物院
只不过,这个房间却往往比居所的其他房间,更能反映一位主人的个性与品位,更能显示其使用者的志趣与爱好。
除了实际功能,书房常被使用者投注大量个人色彩,以至于成为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体现。
▲《梧竹书堂图》(局部)
明 仇英 上海博物馆
单就书房的命名来说,古代文人墨客常常会别出心裁地给自己读书的场所取一个雅号。
蒲松龄的“聊斋”、 杜甫的“浣花草堂”、 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刘禹锡的“陋室”、 辛弃疾的“稼轩” 、李渔的“芥子园” 、唐寅的“魁星阁”······
或示兴趣,或显情怀,或表志向。
在书房的雅号中,书房不称“房”,而别称“斋、堂、屋、室、轩、园、馆、居、亭、庐、庵、洞......”
哪怕寥寥一字代称,却也能透露出每个使用者对书房的偏好不同。
比如,若书房名为“斋”,通常为干净、整洁的幽静之所。
“斋,洁也。”同时也暗含了主人对超凡脱世、物我两忘境界的向往。踏入书房,宁心静神,修身养性。
▲蒲松龄的书房“聊斋”
而名为“堂”的书房,大多较为敞亮。
“堂,殿也。”其特征是宽敞、明亮。还有种说法是,“堂”有学堂之意,以“堂”命名书房的,有不少是教学生的。
文人雅士给书房起名用“堂”者颇多。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司马光的“读书堂”,汤显祖的“玉茗堂”,乾隆皇帝的“三希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都是非常有名的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