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客体是主观的吗,实践的客体可以是自己吗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6-28 22:20:10

二。认识论(包括实践观。认识观。真理观)

(PS:其实我更倾向于将它叫做实践论,而非认识论,因为实践才是认识的根本。只有叫做实践论了,才能将其归入唯物论的知识体系中去。为什么很多人说哲学难,因为教科书自己都没搞明白知识体系。哲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实践在教科书中,不知道自己应该把自己丢到哪个版块里,这就让孩子的知识点不成体系。实践这东西比较特别,实践本身是客观的,但实践又能连接主观与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桥梁。从这一点出来,实践才会在认识论的范畴里,而认识论又是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不要死板地看待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知识点本身可能是世界观,它有自己的方法论,但它的方法论本身又可能是另一知识点的世界观。不要死板看待,哲学才有趣!)

(一)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征:

A。客观物质性(客观现实性):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客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些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实践具有客观性。

B。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B。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C。社会历史性:要求不断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A。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B。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A。原理: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⑵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⑶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B。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起阻碍作用。(看清楚了,这里是反作用,不是前面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能动作用,懂了吗?能动作用包括反作用和反映两个方面。)

B。方法论:

A。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认识。

B。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C。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S:这里书本上又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认识观(认识论不讲认识观,书面总是耍流氓!)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

地位

低级阶段

内容

认识事物的现象

特点

直接的,具体的

表现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

地位

高级阶段

内容

认识事物的本质

特点

间接的。概括的

表现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

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的。互相渗透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物理论和经验论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理性因素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B。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C。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行性统一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和工作方法。

D。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5.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A。反复性:

A。含义: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B。原因: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B。无限性:

A。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B。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地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C。方法论: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认识和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二)真理观:

1.定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可分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真理的特性:

A。客观性(最基本):

A。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

B。方法论: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B。具体性。条件性:

A。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方法论:把握真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反复性与无限性:

A。原理:

1认识具有反复性,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人类也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

3.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PS: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真理是相对的”,这一判断是不是绝对真理?这句话很悖论吧?看清楚我写的那句话,对立统一的关系,你懂什么是对立统一才能真的懂这句话。)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B。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C。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4.真理与谬误(它们的关系其实也就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A。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反映。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不容混淆。

B。*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