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节气之一: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在每年的公历2月3日至5日交节。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
简而言之,就是说,“立春”时节,冬去春来,万物开始复苏,又将进入生长的阶段。
虽然“立春”代表着天气回暖,万物复苏。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存在差异。
比如,在我国北方,或者一些高纬度地区。此时的天气,依旧是寒风刺骨,大雪纷飞。并不会因为“立春”时节的到来,天气就会变得暖和。
南方相对于北方来说,纬度较低。立春交接时,气温变化明显,春的气息已经可以察觉到。但是,温度回升也不会太快、太高。有时,甚至会出现倒春寒,气温突降,又像是回到了冬季。
其实,“立春”的节律对于很多地区来讲,仅仅只是春天的前奏,只具备参考意义。万物复苏,还需等待一些时日。
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2月18日到20日交节。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意思就是说,这个时候天气开始回暖,冰冻期即将结束,随之而来的是降雨量的增加,但也多以小雨为主。
虽然“雨水”时节的到来,预示着大地回暖,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差异悬殊。在北方的很多地区,依然处于冬天的范畴,气候寒冷,北风呼啸,随时有下起大雪的可能。
而南方相对于北方来说,纬度较低,季节变化明显,气温上升的也比较快,多在10度左右。有些地区,此时已经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了,田里的农作物也进入返青生长的阶段,呈现出一副早春的景象。
也有一些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现象,气温突降,伴随着降雨,空气潮湿,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其主要因素还是受北方寒潮影响,天气变化不稳定,忽冷忽热。这个时候也是最容易出现感冒的季节,做好个人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3、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到6日交节。
时至惊蛰,多地气温上升。春雷乍动,雨水增多,种子破土而出。柳树发芽,百花竞相盛开。许多小动物也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开始四处觅食。此时的大地,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就是说,“春雷”的声音很大,惊醒了许多蛰伏在地下的动物。故称之为“惊蛰”。
其实,正在冬眠的动物,并不会因为雷声大就从睡梦中醒过来,它们醒过来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冬去春来,气温上升的自然规律导致的。
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时节的到来,除了我国北方比较寒冷,不适合耕作以外。大部分地区都会变得温暖,雨水充沛,土地湿润。届时,春耕也将开始。人们会在这个大好时节,种下一粒又粒的农作物种子,期待着“秋收万颗子”。
4、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