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面临的困难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7-31 21:49:00

真题

清华新传考研440简答

谈谈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和困境,你觉得深度报道的水平上升还是下降了?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道题是对非虚构写作以及深度报道相关知识的考察,难度不大。在回答时,要合理安排内容先后次序,以较为清晰的论述逻辑分别对非虚构写作的概念、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和当下困境进行阐释,最后回答对深度报道水平的自我思考。这里要注意的是,自我观点的表述虽没有固定答案,但却要做到有理有据,这是拿到高分的必要条件。

一、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nonfiction writing) 顾名思义,就是基于“事实”前提展开的写作活动。非虚构写作有许多别名,如新新闻主义、叙事新闻、文学新闻、长新闻、非虚构创意写作、特稿写作等。非虚构写作目前还不是一个严谨、科学、边界清晰的概念。美国非虚构作家何伟 (Peter Hessler) 认为“非虚构即是真实,不可编造。”此外,与传统新闻写作对“事实”的程式化、枯燥化表述相比较,非虚构写作鼓励作者的自由创造,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非虚构写作的发展现状

1995年1月,《中国青年报》首先推出《冰点》专栏,记者开始运用特稿形式记录小人物的命运;1996年,《华西都市报》成立特稿部;2003年,《南方周末》将记者李海鹏所写的《举重冠军之死》认定是报史上第一篇特稿,并在之后设立了特稿版,从此全面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为非虚构写作开辟了广袤的新天地,非虚构写作由线下转至线上,多个公共非虚构写作平台崛起,成为助力特稿写作的重要力量,非虚构写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非虚构写作存在两种极端现象,即喜欢的人视若珍宝,不“感冒”的人则不屑一顾。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来不及一一消化,对信息的态度,由认知性判断转变为无意识跟随,而冗长的非虚构作品无法满足受众快速捕捉要点的需求。非虚构写作的受众群体相对小众,这类群体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新媒体时代产生的“信息焦虑”加剧了他们对优质内容的渴望;但同时,好的非虚构作品只是凤毛麟角,优质内容供需失衡,阅读体验与阅读成本不匹配等问题突出。

三、非虚构写作的困境

1. 优质写手流失,人才储备不足

一篇优秀的非虚构写作新闻作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不仅前期需要做大量的调查、采访工作,还要对信源进行反复的事实核查,对稿件不断打磨润色。

2. 创作周期漫长与商业变现的盈利之困

一直以来,囿于盈利,非虚构写作面临生存寒冬。非虚构写作是一项需要埋头苦干、潜心创作的工作,由于创作周期过于缓慢,无法适应商业化的盈利运作模式。资本逐利,投资者无法在短期内快速获利,投资热情下降,缺乏资本支撑,创作者的积极性受挫,文章质量难以保证,非虚构作品就愈发难产,导致恶性循环。

3. 追求文学性与立足真实性的平衡之困

真实感是非虚构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样式最核心的一种阅读体验。非虚构新闻作品要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更不能一味追求文学性而忽视真实性。不仅要符合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更要把握受众的心理,寻找最佳的故事切入点和人物闪光点,权衡选题的社会意义和报道价值。

4. 选题的时效性风险

非虚构写作的题材不是瞬时发生和结束的动态事件,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具备一定的长度和广度。这既是因为较长的制作周期,更是为了题材本身有可开掘的余地和可讨论的空间,能够形成话题效应,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益。一篇优秀的非虚构作品最终要呈现结构清晰、内容动人、逻辑严谨、立意深远的效果,就必须不断修改、打磨。而大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不能保证随时间的推移,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依旧如初,社会主流议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公众的注意力。

四、对当今深度报道水平的思考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众多传统纸媒相继压缩了深度报道的版面,深度报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总体而言,深度报道的质量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原因有三:

1. 选题同质化,报道内容缺乏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各个新闻媒体为了抢夺读者资源都在争相利用新闻报道的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然而,社会热点问题虽然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但却禁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报道,使得读者很快便对该话题失去了兴趣。而有的深度报道则是处于“不深不浅、不痛不痒”的尴尬境地,选题缺乏创新,缺乏从独特的视角看问题,述评也缺乏看点。

2. 新媒体发展,读者阅读习惯改变

新媒体时代使得读者获取新闻信息和资讯的方式和渠道都更加多元,但由此也带来了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过于冗长的信息呈现形式已不符合数字时代的阅读习惯了。这就直接导致深度报道的阅读量下降,读者数量缩水。

3. 人才流失快,深度报道队伍缩水

人才资源的流失也是深度报道现有的困境之一。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不少媒体从业人员纷纷从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行业,而新媒体行业发稿数量虽然多,但大部分都是“短平快”的讯息式新闻,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深度报道少,但回报却占优势。与此同时,深度报道通常需要记者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进行持续性的报道和思考,使得不少记者出于各种原因不再从事这个工作,这也直接导致深度报道队伍数量和质量锐减。

参考文献

[1] 朱亚茹.我国非虚构写作的特点浅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07):95-97.

[2] 周逵,顾小雨.非虚构写作的新闻实践与叙事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6(12):83-86.

[3]张雅婷.新媒体时代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演变与前景展望[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3):73-74.

[4] 王若曦.新媒体时代提升深度报道质量的路径思考[J].传媒论坛,2019,2(20):85 87.

大家有任何问题,可在文后留言区留言,胡师姐为你解答。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