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见,棉花糖实验并不是把“延迟满足能力”作为孩子成功的原因,而是父母正确引导和教育的结果。
03
从脑科学来看,
为何“高延迟”孩子能获得更好的人生?
孩子们自控的秘密,来自于大脑的前额皮质区域。这是大脑中进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可以产生并支持人类独有的“高秩序”的认知能力。简单来说,越是“高延迟”的孩子,他们的前额皮质发育越完全。
除了能够冷却冲动以外,前额皮质还调节我们的思想、行动和情绪,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对干扰我们追求目标的不当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当孩子们所处的情况发生变化时,它有助于孩子重新调整注意力,并灵活地改变策略。
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内,前额皮质开始以特定的方式发育,这种发育对自控力和自主改变是非常关键的。学龄前儿童的前额叶虽然尚未发育成熟,但已经开始形成作用。
在 3 岁到 7 岁之间,这项发育逐步成熟,使得儿童能够转移和集中注意力,调节情绪的适应力,抑制多余的反应,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
04
延迟满足,家长该如何正确实践?
①对待低龄宝宝,尽量不要延迟满足前文也提到过,婴儿时期父母给予的每一分感受,都会投射到他们将来的人生选择。当孩子们在襁褓中哭泣的时候,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抱抱安慰,反而被冷落在一旁,这对他们来说等于永远不被满足。
棉花糖实验也仅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因为前额皮质发育不完全的缘故,大多数不满4岁的孩子都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他们会在30秒内就按铃,或是一点点地吃掉棉花糖。
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盲目的延迟满足是无效的。父母反而要尽可能不设条件地去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回应,由此建立起亲子间早期的安全依恋,之后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试想,一个从未被满足过的孩子,以后怎么可能去进行自控和“延迟”?
②把“延迟满足”的掌控权还给孩子许多家长认为“延迟满足”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需要他们人为地实施干预,其实错了。
“延迟满足”本身,完全是只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孩子能不能马上吃到棉花糖?孩子能不能马上拥有玩具?孩子能不能立刻与小朋友玩?
换位思考,对于一件只对你自己产生影响的事件,却总被外人横加干预,这样的刻意训练下产生的所谓自控力,能是真的吗?
回顾你自己的童年,是不是父母在的时候特别乖巧,父母离开的时候就拼命玩游戏机、看电视?这些所谓让父母“延迟满足”的东西,真的帮孩子形成自控力了吗?
如果这件事不是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的,那么看似自控力的训练,实际上就是在增加孩子的匮乏感。被堵住的*,只要时机合适,就会报复性反弹。
③延迟满足,最终是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很多家长只把培养自控力聚焦在那些会“害”了孩子的东西和事情上。比如吃零食、玩电脑、看电视等等,往往却忽略了孩子们规则意识的培养。
低幼年龄的孩子都是冲动的,在公共交通上,提醒孩子“我们需要保持安静”;游乐园里,要制止孩子随意抢夺玩具,告诉他,“这是大家的游乐园,我们需要等待其他人玩好了才可以玩”。
自控力,有时候恰恰体现在这些利他行为上。在家里能够有意识地克制*,在外面能够学会等待,慢慢建立孩子们一致的界限感,更有利于自控力的培养。
④教会孩子使用“如果-就”法则如果在一些确实需要父母干预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
孩子的视力已经下降了,需要每天看不超过30分钟的电视,该如何帮孩子克制*?再或者,寒假马上结束,孩子的作业却没有完成,面对小伙伴们的呼唤,孩子又如何收心,先完成作业?
米歇尔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如果-就”法则,这个法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也可以帮助成年人快速锻练自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