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关系在历史上有明显的证据。例如,从15世纪到19世纪,地球经历了一段被称为"小冰期"的时间,这是一个全球气温持续偏低的时期,欧洲、北美等地出现了大规模的冰川扩张、农业减产、瘟疫频发等现象。
这个时期与太阳活动的两个低谷期(1450年至1550年和1645年至1715年)吻合,这两个低谷期内,太阳黑子数量极少甚至消失,太阳活动处于弱状态。
近期的一些研究进展也支持这种关系。如一项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赵新华研究员与国际同行合作的研究。
他们分析了过去9000年期间的太阳黑子数和地球各地的气候变化数据,发现太阳活动和地球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千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变化被称为Eddy Cycle。
根据近期的一些研究表明,目前太阳表面的活动正在进入低谷时期,一些科学家甚至预测,太阳即将进入一段时间的“冬眠”模式,人类将迎来一个新的小冰期。这种预测的依据是太阳活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根据NASA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0年间,太阳黑子数达到了百年最低水平,并且可能持续到2030年左右。
这意味着未来十年内,太阳活动将处于一个弱状态,并可能导致地球气温下降约0.5摄氏度。这可能听起来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地球的气候系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甚至可以颠覆一个王朝。
小冰期经常是历史的转折点在16世纪初,欧洲人开始进入美洲,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武器,却也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一种未知的瘟疫在土著居民中迅速传播开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村庄,都难逃厄运。瘟疫席卷了整个大陆,让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
随着土著居民的死亡,大片的耕地被废弃了。曾经繁华的村庄变成了荒芜的废墟。这些废弃的土地成为了树木生长的理想场所,但这些树木却成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
树木不断生长,它们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原本能够增加大气层的吸热能力。然而,在这个时期,二氧化碳的浓度有了明显的下降,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下降。这个现象就被称为小冰河期,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北半球的许多地区经历了寒冷、干旱、饥荒和瘟疫。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大片的农田被毁坏,导致了粮食的短缺和饥荒。人们不得不面对着饱受寒冷和干旱的土地,为了生存,他们只能不断地迁徙。
斯坦福大学地球化学家Nevle和他的同事通过分析冰芯、树轮和其他古代气候记录,发现在16-17世纪期间,二氧化碳浓度有一个明显的下降。他们认为,这个下降与美洲人口减少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小冰河期的形成并不是只有一个原因。一些科学家认为,太阳活动、火山爆发、海洋环流等因素也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但是,Nevle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地球的气候和环境。
同时期的明朝末年,中国的天空也开始变得异常阴沉,冬天的寒冷异常刺骨,夏天的干旱异常严重。这是历史上的小冰期,这个时期的气候异常恶劣,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