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属于科普类图书吗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1 16:21:09

“快要疯掉了,每天都面这种无止境的问题,我一个文科生实在是太难了!快来救救我吧!”。最近3岁半的吉娜开启了十万个为什么模式。家里的大人一片哀嚎,很多问题完全不知道怎么回答,可是不回答也不是办法。

问:“妈妈,为什么你的脸是滑滑的?姥姥的脸是皱皱的?”

答:“因为姥姥老了,她年轻的时候皮肤也是滑滑的!”

问:“什么是老了?”

答:“......人的生命成长是有限的,到了一定时间身体各方面机能就会下降,这就是老了!”

问:“下降是什么?”

答:“......”

我告诉她,“恭喜你收获好奇宝宝一枚!不要害怕回答不好问题,先去买一套少儿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帮你解决目前的很多烦恼。”刚挂电话,就看到启蒙数代人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的主创,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去逝的消息。2020年5月15日因病逝于上海,享年80岁。

科普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属于科普类图书吗(1)

叶永烈先生

叶永烈先生是唯一全程参与《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者。自1961年第一版到2013年的第六版,从60后、70后到现在,影响的即将是七代人的童年。它因解放思想,启蒙科学思维而诞生,在中国科普教育里程碑上具有重大意义。虽然第一版因为时代背景加入了红色元素饱受诟病,但是后面出来的版本越来越严谨,知识体系也更加完善,是很多人心中科普童书的不二之选。

科普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属于科普类图书吗(2)

《十万个为什么》的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叶永烈曾说过:“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规定上中学的儿子放暑假时每天看40页《十万个为什么》,要儿子‘看不懂就问我’。据说,*总理非常喜欢《十万个为什么》,他的座车里就放了一套,顺手翻阅”。

许多朋友说,《十万为什么》给自己的童年带来了科学启蒙。网友征战情书说,自己是看着《十万个为什么》成长成熟的,后面进了大学理工科,自己的儿子也是看科普书长大的。网友占三十四号说,“记得那时我大约小学四年级,看到里面说,蝙蝠只会滑翔,不会扇动翅膀去飞。然后看着夜色里上下翻飞的蝙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来什么也不能全信啊。”通过观察实证检验科学真伪,网友们纷纷为他点赞。

科普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属于科普类图书吗(3)

《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教育意义已经毋庸置疑。其实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有许多科普读物值得我们阅读。尤其是小孩子,科普读物之于孩子的启蒙意义,就像阳光雨水之于花草树木,她们会自然的吸收这一切天然营养。北师大副教授李敏谊曾说过:“为什么科普书要从幼儿园的小朋友读起?因为儿童就是天生的科学家。”正如我们文章开头,每个家有“吉娜”的孩子,都是无师自通的想要了解这些关于世界的奥妙。父母完全不必为孩子的提问发愁,更应该庆幸你的孩子真正开始想认识这个世界,对它充满了好奇心。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为她们选择更多优秀科普童书,和她们一起去开始探索旅程。

科普书除了十万个为什么还有什么,十万个为什么属于科普类图书吗(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