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概念的分类有哪几种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02 13:17:39

来源:芦苇语文读书

关系型材料作文,即材料中的关键概念之间有某种或某几种关系,立意时需明确概念之间的关系。

【经典试题】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长得漂亮又做事干练,本应有一个令人美慕的人生,可她的结局却很悲惨:“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曾雪芹在《聪明累》里评价她:“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聪明不好吗?聪明好,但若不能上升为智慧,则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聪明是一种能力,智慧是一种格局。聪明人看眼前,智者看长远;聪明人看局部,智者看整体……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看法。

概念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概念的分类有哪几种(1)

【方法技巧】

关系型话题作文首先具备至少两个概念,这些概念常见的关系类型有:甲影响或制约乙、甲和乙各有短长、甲比乙(或乙比甲)重要、甲和乙需要平衡、甲和乙可以互相转化、即使甲也(不)要乙等等。本材料中出现两个概念——“聪明”与“智慧”,学生需要以界定二者关系来立意。

一、甲概念可以转化为乙概念

两个概念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根据材料内容以及对“聪明”和“智慧”内涵的理解,二者关系可界定为:聪明是智慧的根基,智慧是对聪明的提升。

【病例展示】

聪明与智慧是一对近义词,却又有不同的含义。有人聪明绝顶,但不能称其为智慧;有人并不聪明,却富有人生智慧,因此也活得多姿多彩。若将聪明与智慧结合,便会铸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分论点一:聪明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多种方法,但如果过于依赖聪明,就容易误入歧途。

分论点二:智慧是一种格局,是以更高的角度拨开迷雾,找到到达目的地的最适合道路。

结论:聪明与智慧结合才能所向披靡。

病因分析】

本文的立意只是固化地阐述了“聪明”与“智慧”各自的内涵与意义,最后得出二者需结合的结论,这样的立意没有体现出概念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逻辑,思维片面单一。

因此首先要明确“聪明”与“智慧”的关系,整个论证过程也应以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主。

【病例升格】

有人聪明绝顶,但他只为眼前的利益奔波,这只能算小聪明;有人并不聪明,却有开阔的眼界、宏大的格局,这才叫大智慧。所以说,小聪明不及大智慧,若将聪明与智慧结合,便会铸就更加精彩的人生。(阐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长短优劣,指出聪明与智慧之间的关系,明确立意。)

分论点一:以聪明之利刃,为前路披荆斩棘。聪明是上天赋予的礼物,这把双刃剑若是使用得当,便是前行路上无往不胜的利器;若是运用不当,便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不好的下场。(紧扣立意,从正反两个角度阐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关系。)

分论点二:以智慧之强盾,为后续之路保驾护航。人生就像一个天梯,聪明赋予人不断向上的能力,而智慧则是安全绳,防止人爬得过高而坠落。聪明是做事时的一种优异能力,而智慧则是处世中的一种宏大格局。(对聪明和智慧两个概念进行作用上的区别。)

聪明与智慧结合,道路越走越宽广。聪明是先天的资质,智慧是后天的修养;聪明是根基,智慧是阶梯。古今成大事者,不仅拥有聪明的头脑,还有着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智慧灵光。(再次明确“聪明”与“智慧”的关系,就如何对待“聪明”与“智慧”,给出方法。)

聪明是砖瓦铺就眼前路,而智慧是灯塔照亮人生。唯有将两者结合,我们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结尾继续强化二者关系,有力收束。)

二、乙概念比甲概念更重要

两个概念从地位上看是并列的,但在逻辑上往往有高下轻重之分。材料中“聪明人看眼前,智者看长远;聪明人看局部,智者看整体”充分地解释了智慧比聪明更胜一筹的关系。因此可以得出立意:智慧比聪明更重要。

【病例展示】

聪明的人有才华,智慧的人有眼光;聪明的人有头脑,智慧的人有格局。聪明是一种天赋,智慧是一种修养。因此,做人需聪明,也需智慧。

分论点一:聪明是一种天赋,要珍惜这种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聪明的大脑,如果上天赐予你这种天赋,那么你无疑是幸运的,希望你能好好珍惜它,并用好它。

分论点二:智慧是一种修养,我们要在生活的历练中不断去习得、提升这种修养。智慧是人生的宝贵经验,是历经千帆后的生命感悟,是后天慢慢积累而成的财富。

总结:聪明与智慧的结合,让人变得强大,走向成功!

【病因分析】

该立意没有体现出“聪明”与“智慧”之间的逻辑关系,而是以一分为二,“各打五十大板”。这样的立意态度模糊,观点骑墙,文章缺乏说理的力度,也难以显现思维的深度。

【病例升格】

聪明的人有才华,智慧的人有眼光;聪明的人有头脑,智慧的人有格局。聪明是一种天赋,但用好这种天赋才是智慧,用不好便容易“聪明反被聪明误”。因此,拥有聪明的天赋是一种幸运,而用智慧来呵护、提升这种天赋,才更加至关重要。(运用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方式,阐述“聪明”与“智慧”的关系,并确定了立意。)

分论点一:聪明是一种天赋,而智慧是更高级别的素养、格局。(运用比较的方式阐述二者关系, 对立意进行论证。)

分论点二:聪明的头脑固然重要,但在为人处世方面,人往往因为有智慧更显高妙。(对论点进行进一步深刻论证,再次强调“智慧”比“聪明”更重要的立意。)

分论点三:聪明有余而智慧不足,人容易精于算计而失去格局。(在前两个分论点的基础之上,再一次证明过分聪明的弊端,衬托智慧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的立意。)

结论:聪明固然难得,智慧弥足珍贵。

三、甲和乙各有短长,需要平衡

面对两个或者多个概念时,我们容易做出矛盾性的判断,认为它们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但很多时候,概念之间往往有其对立统一性,要考虑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然后思考如何将这二者有力结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病例展示】

聪明的人目光短浅,格局狭小,这样的处事风格不值一提。做人应该有远见,有胸怀,拥有眼观八方、胸怀天下的智慧。所以我们不必苛责自己是否聪明,而只需拥有智慧。

分论点一:智慧的头脑让我们处事思路清晰,不盲从,不冲动。

分论点二:智慧的眼光让我们有远大的理想,为人有格局。

分论点三:智慧的人生光明璀璨,富有魅力。

【病因分析】

这个立意是在“聪明”和“智慧”中选择智慧、肯定智慧,因此只考虑智慧的好处。而不思考诸如“与智慧对立的聪明也有其优点”“过于依赖智慧是否也有弊端”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单一的立意让思维片面,不够严谨。

【病例升格】

聪明固然好,但是过于聪明便显得圆滑;智慧不错,但是智慧过头也难免陷入患得患失的困惑。因此我们要看到聪明和智慧各自的优劣,将其合理结合,拥有灵动且理性的人生。(明确两个概念各自的好处与不足,提出二者合理结合的立意,关系鲜明,思维严谨。)

分论点一:聪明的人思维灵活,反应机敏,难能可贵。但是人太聪明,便显得八面玲珑,长久相处,容易被他人看轻。(对聪明的优点和劣势进行分析,并推理其后果。对立意进行第一步解析。)

分论点二:智慧的人处事理性,冷眼观世事,对人生有清晰的认识与思考。但是过于依赖智慧,则显得冷酷无情,缺少机智圆融的人格魅力。(阐述智慧的优缺点,并推测其后果。对立意进行第二步解析。)

分论点三:无论聪明的人还是智慧的人,都应知足知不足,合理避开缺点,或者不断改正缺点,发扬优势,向善向美。(强化立意。)

【高分范文】

小聪明不及大智慧

(题目将“聪明”界定在小的层面,将“智慧”界定为大的方向,对二者的关系确立在小与大的层面,含义清楚,关系明确。)
聪明与智慧既是一对近义词,却又有各自的含义。有人聪明绝顶,但不能称其为智慧,因为他只顾眼前的利益;有人并不聪明,却因为眼界开阔格局宏大而富有人生智慧。所以说,小聪明不及大智慧,若将聪明与智慧结合,便会铸就更加精彩的人生。(阐述聪明与智慧之间的长短优劣,及时明确态度,提出观点。)
以聪明之利刃,为前路披荆斩棘。聪明是上天赋予的礼物,这把双刃剑若是使用得当,便是前行路上无往不胜的利器;若是运用不当,便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世人尽知的陶朱公,曾是越王勾践的谋臣,为击败吴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他激流勇退,功成后隐身为商贾,浪迹江湖,逍遥自在;同为功臣的大夫种,成功后贪恋权力,最后落得脑袋搬家的下场。他们都拥有聪明的头脑,陶朱公的聪明,让他完成了政治抱负后,还能保全性命,享受自由,他的聪明已然升华为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而大夫种却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由此可见,聪明是一种能力,但若变成小聪明,还不如做一个愚公。(一正一反,进行论证,聪明与智慧哪个更高一筹,一目了然。)

以智慧之强盾,为后续之路保驾护航。人生就像一部天梯,聪明赋予人不断向上的能力,而智慧则是安全绳,防止人爬得过高而坠落。历史上有多少人足够聪明,但缺乏智慧。若贾谊懂得隐忍,懂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那么他岂会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若王熙凤知道小聪明不及大智慧,她岂会为蝇头微利奔波一生,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聪明是做事时的一种优异能力,而智慧则是处世中的一种宏大格局。(运用假设论证,对“聪明”与“智慧”作出区别。)
聪明与智慧结合,道路越走越宽广。聪明是先天的资质,智慧是后天的修养;聪明是根基,智慧是阶梯。古今成大事者,不仅拥有聪明的头脑,还有着将想法变成现实的智慧灵光。明武宗时期,太监刘瑾为非作歹,祸乱朝政。有一次上朝时,刘瑾为了给自己谋政绩,提出要整理军屯。经验丰富的老臣杨廷和立刻发现了这个计划的漏洞,站出来想要驳斥,这时一只手从后面拉住了他,是大臣李东阳。后来整理军屯一事造成了地方叛乱,他们趁机联合上书,一举清除了大太监刘瑾,让政治更加清明。杨廷和能看到政敌的漏洞固然聪明,但李东阳的长线布局让他们对付政敌更彻底、更成功。(再次明确“聪明”与“智慧”的关系,就如何对待“聪明”与“智慧”,给出方法。)
聪明是砖瓦铺就眼前路,而智慧是灯塔照亮人生。唯有将两者结合,我们才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结尾继续强化二者关系,有力收束。)

【实战演练】

(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或例文】

材料给出了三个关键词——人、时间、技术,其中三者之间的核心关系是“人”与“时间”,而“技术”在这二者中间起一个桥梁作用。因此立意的方向是:人如何正确运用技术,来处理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参考立意:

用好技术,人们可掌控时间

滥用技术,人将沦为时间的仆人

技术加持,人的时间更充裕

物物,而不物于物

例文:

物物,而不物于物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和管理时间,但也有人因为过度依赖技术而成为时间的仆人,荒废生命。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科技与时间的关系。不被外物拘囿,拥有自己的思考力。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更是不胜枚举:电子黑板将课堂呈现于屏幕前的云平台,互联网平台帮助产品的宣*售,利用远程操控农业程序,工业中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运用......科技的力量淋漓尽致地体现于各行各业,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节约了时间和成本。

也有人被一时的便捷蒙蔽双眼,本末倒置,沦为时间的奴隶。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低头族数量剧增,“科技颈”越发普遍;青少年被游戏蛊惑而荒废学业;短视频平台让人们深陷碎片化信息无法自拔,吸食精神鸦片,大脑思考力日益匮乏;甚至连追剧、看电影都耐不下性子而使用倍速播放......大量芜杂的信息如潮水般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我们快速接受信息而又快速摒弃信息。在这过程中,我们失去了辨别力,淡化了思考力。就像食用快餐,吃得又快又饱,而身体健康却难以得到保证。这个时候,我们不是时间的奴仆又是什么?

古希腊先哲普罗泰戈拉曾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在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益处时,也要注意其隐患。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思考力主宰外物,而非被外物围猎。《赤壁赋》中的友人因“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而感慨万千。苏轼回答:“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以豁达宽广的胸襟及智慧深刻的思想应对生命长度的发问,自然不因时间的流逝所困惑。陶渊明“心远地自偏”,能“不为无五斗米折腰”,不被外物束缚,用精神主宰身体,用精神主宰外物。我们身处时代洪流中,更应踏科技的巨浪前行,不能被其裹挟而踉跄举步。

物物而不物于物。切莫让科技成为了帮凶,自己沦为时间的仆人;借助科技发展之风,惜时守时,乘青云直上,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砥砺前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