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就是北边于1993年挖出来并公开展览的“檀君遗骨”
对于箕子朝鲜,南北则难得一致的均否认其存在,这就非常有意思了。而对于卫满朝鲜,北边着重强调了卫满不是卢绾的部下,更不是中国人,而是生在朝鲜长在朝鲜的正宗土著。南边的主流学界则承认卫满是中原人并征服了半岛北部,但认为卫满遵从了古朝鲜的习俗,所以卫满朝鲜是有文献记载的半岛最早的国家。
刘彻灭卫满朝鲜后,在其故地设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即我们熟知的汉四郡。在四郡以南半岛剩下的地方,则有“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其中辰韩收留了大量的前秦遗民,所以又称“秦韩”,弁韩则与倭人往来密切。
处于半文明状态的三韩其实也没维持多长时间。新莽地皇年间(公元8~13年),辰韩率三韩酋长归顺乐浪郡,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的附庸。不过到了东汉末年,中原大乱,三韩随之叛离,并屡屡侵袭掠夺边郡汉民,但很快就遭到了报应——汉末涌现出的一众枭雄中的一个末流小诸侯、自表辽东侯的公孙度及其子孙*进半岛设带方郡,并将韩、濊等叛汉部族打得落花流水、远遁千里。
据有汉四郡,是华夏控制半岛范围最大的时期
后魏明帝曹叡灭公孙氏,并持续不断的攻伐半岛,最终恢复了对三韩的控制。
就在东汉及曹魏与三韩冲突不断之时,分别发源于今天的辽宁和吉林的高句丽、扶余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不断向半岛方向蚕食。其中高句丽征服了原属乐浪郡的东濊、沃沮等部族,占据了半岛东北部。而扶余部落中的一支南迁至汉江流域,建立了属于马韩附庸的伯济国,并在曹魏正始七年(公元246年)前后取而代之,逐渐形成组织较为严密的国家政权,是为百济。
永嘉七年(公元313年)因五胡之乱导致西晋灭国,中原王朝统治半岛北部的郡县体制彻底瓦解,高句丽、百济开始在乐浪、带方等郡抢地盘。一开头百济比较猛,近肖古王扶余句在位时数次大败高句丽,一度把高句丽王高钊都给宰了,差点统一了半岛。不过好景不长,等到高谈德(就是被南棒吹上天的那个广开土大王)当上高句丽王之后,百济的日子就成了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到北魏登国十一年(公元396年),百济被迫向高句丽称臣,而后者更是先后占领了辽东半岛、征服东扶余,还击退了来犯的倭人,国势步入全盛。
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将都城从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迁至平壤,标志着其经营重心南移至半岛。
高句丽虽然混成了半岛一霸,但其本质还是个植根于辽东的中国本土民族
而正因为高句丽和百济执迷于彼此间的大乱斗,给了位于半岛东南部的新罗崛起的空间。
相较于从东北跑过去的高句丽和百济,新罗倒是纯粹的半岛土著。其先祖源于辰韩中一个叫斯卢的部落,是海东三国中最没底蕴和资历的一个,直到公元3世纪才逐渐壮大,并在大约100年后确立了金氏世袭的国家政权,并在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才有了新罗的国号。
至此海东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确立。其中高句丽一家独大,百济靠着与倭人的亲密关系还能欺负欺负新罗,至于新罗就只好臣服于高句丽以求存。而随着高句丽迁都平壤,对百济和新罗的威胁越来越大,后两者不得不暂弃旧怨报团取暖,但仍不时被*得屁滚尿流。但情况在公元6世纪时发生了变化,因高句丽的老巢辽东遭到突厥、契丹等族的狂攻猛打,一时间顾不上半岛,于是被百济和新罗趁机在屁股后边捅了一刀——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百济与新罗联军夺取了汉江流域,并分别瓜分了其上下游地区。但岛国寡民小富即安的心态随即爆发,百济和新罗很快就因为你家牛啃了我家地这点破事大打出手,结果本来实力更强的百济差点被新罗打崩,而新罗随即膨胀到想北伐半岛霸主高句丽,没想到还真打赢了,最远扩张到今朝鲜咸镜南道的盖马高原,这又是咋回事?
这就是所谓的海东三国
因为此时的中原,正处于乱糟糟的南北朝末期,甭管是北齐、北周还是南梁、西梁,大家不但互相掐,内讧也正讧得正开心,谁也没心思搭理东北的犄角旮旯发生的那点破事。这样一来本已手握辽东和大半个半岛的高句丽心里就开始长草,惦记起了辽西那片肥沃的土地,哪还顾得上跟新罗抢根没有多少肉的破骨头?
04
高句丽窃取辽西的战略,就在于“蚕食”二字。具体的做法就是今天把国境往前推二里地,明天再派俩老农民越界去盖个破草房,一旦风声不对就赶紧撒丫子往家跑。其目的不仅在于抢地盘,还得“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即千万不要惊动了中原的主人,省得招来一顿暴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