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的前世今生,敦煌壁画历史简介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16 15:36:44

飞天 二九〇窟

晕染是表现人物立体感的重要技法。敦煌石窟在北周以前采用了西域式表示明暗的凹凸法,即以朱色沿人物轮廓由外向裹作圆圈叠染,在鼻梁和眼睛部位涂以白粉。但由于年久氧化变色,大部分晕染的颜色严重变黑,今为很粗的黑色线条,仅保存了涂白的部分,形成所谓的“小”字脸。至北周,除沿用原有的晕染方法之外,第四二八窟数尊佛像的面部还出现了白鼻、白眼、白连眉、白齿、白下颌,第二九零窟还出现了额部、两颧、颈部、胸部、腹部、臂部涂白的人物形象。这种加强人物面部和躯体立体感的新晕染,显然是西域艺术风格的新影响。

敦煌壁画的前世今生,敦煌壁画历史简介(37)

说法图 四二八窟

敦煌壁画的前世今生,敦煌壁画历史简介(38)

说法图 四二八窟

敦煌壁画的前世今生,敦煌壁画历史简介(39)

细雨泽香 二九〇窟

中原风格,始出于北魏晚期。孝文帝改革,大力倡导学习汉文化,特别是迁都洛阳以后,距离南方汉文化中心更近了,更便于吸收南朝的文化艺术,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就是南朝艺术风格影响下产生的。当时南方正是顾恺之、陆探微一派绘画艺术在民间广泛影响的时期。画史记载顾恺之曾于瓦棺寺画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20]。流传至今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虽说是后人摹本,但基本上传达了原画人物形象的特征。这样的画风、这样的审美情趣传到了北方,便在石窟造像中出现了人物体形修长、面庞清秀、褒衣博带、潇洒超脱的特点,这就是以龙门石窟为代表的中原风格。中原风格在北魏末开始进入敦煌石窟,西魏十分盛行,著名的第二四九、二八五窟就是其典型的代表。这一时期的菩萨等形象,身材修长,面貌清瘦,眉目疏朗,嫣然含笑,身着褒衣博带的汉式服装,飘飘欲仙,宛如南朝名士形象。

这种典型的中原艺术风格到了北周时期,得到进一步深化。第四六一窟正壁的佛、菩萨、弟子体形较长,衣带较多,色彩简单,面部的晕染由两颊中心向四周晕染,基本上采用了中原式的画法。中原式晕染法主要是人物面部用粉红色由中央向四周晕染的方法,与西域式染法相对来说,西域式是所谓“染低不染高”,中原式则是“染高不染低”,皆以形成立体效果。

敦煌壁画的前世今生,敦煌壁画历史简介(40)

上一页678910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