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被认为,技术创新是引发工业革命的根本因素。然而,英国杰出的经济学家希克斯在他的著作《经济史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工业革命并非直接由技术创新驱动,甚至有可能其影响不甚显著,而更多地是金融革命的结果。
这种观点为何而生?
希克斯指出,实际上,在工业革命之前,许多早期的技术创新已然存在,但这并没有引发持续的经济增长,也没有催生工业的演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技术创新缺乏规模化、低成本长期资金的支持。这使得这些早期的技术难以从小型作坊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基于这一现实,希克斯强调:“工业革命只能等待金融革命的到来。”
于是,恰逢其时的英国金融革命迎来了发展的契机。金融革命是以英格兰银行的设立、国债的发行,以及现代资本市场的形成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创新,共同铸就了现代金融体系。这一金融体系不断为工业革命提供资本注入,点燃了其发展的燃料和动力。因此,低利率和大规模投资成为推动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
金融创新滋养并推动了现代技术创新
二战结束后,技术创新和经济创新进入了新的阶段。此时,美国涌现出了一系列著名的风险投资公司,如波士顿的美国研究与开发公司、纽约的惠特尼公司以及洛克菲勒兄弟公司。这些公司与政府合作,为技术创新领域提供投资支持。70年代,风险投资迎来了高潮。
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至关重要。我们知道,科技创新通常伴随投入巨大、周期长、成功率低的特点。这使得科技创新成为高风险商业行为。然而,传统金融市场难以提供支持,而风险投资则以概率逻辑为基础,分散和承担风险,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收益方式。
风险投资的特点在于,它的投资目标并非企业运营,而是为被投资企业提供资金、专业知识和经验,助其成功。风险投资的最终目标是在被投资企业上市后,转让股权,从而获得数倍于投资成本的回报。正因如此,风险投资追求的是成功率,而非每个项目都必须盈利。这形成了一种对冲技术创新和经济风险的机制,正如孙立平在其论文《底层密码:是哪些因素酝酿和滋养了科技创新?》中所描述的。
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低迷,但美国股市表现却相当抢眼。然而,经仔细观察,大多数股票涨幅有限,股指上涨主要得益于科技股,尤其是英伟达、Meta和特斯拉。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美国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公司多是在金融泡沫时期兴起的。这促使委内瑞拉经济学家卡洛塔·佩雷斯撰写了《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一书。
佩雷斯的研究揭示了技术革命与金融泡沫之间的关系,指出金融泡沫往往是技术革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推广技术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泡沫型财富的急剧增加,不仅扩大了财富总量,也
打破了传统资源配置格局,更容易为技术创新提供所需资源。因此,泡沫的爆发之后,往往会迎来全面的繁荣。
然而,金融的推动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繁荣后的可怕萧条。
现代金融是一场革命性的创新。然而,在回顾现代经济史时,我们会发现,许多重大的经济灾难往往孕育于金融领域。这不仅仅是对金融风险的普遍关注,更源于内在的周期性逻辑。
因此,罗斯巴德在他的著作《美国的大萧条》中提出:大规模信贷扩张带来长时间繁荣之后,往往会紧随着可怕的大萧条,进而构成波动起伏的经济周期。对此,我们将在其他文献中进一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