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其三原文及翻译,燕诗白居易原文及翻译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4-01-26 16:27:46

前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之。

白居易和元稹这对生死不渝的挚友,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铁打的知己,用其一生为世人诠释了友谊的真谛。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二人同科进士及第,一起被分配到了秘书省当校书郎,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但是,木欲秀于林,则风必摧之。才华横溢的二人因其锋芒过露,很快就遭到了来自朝中小人的各种打击算计,先后被贬。

去国离乡,前路渺渺,春风得意之人忽然跌入人生的低谷,迷茫困惑都在所难免。

相比于元稹的无助,白居易则要积极乐观许多,从以下这首《放言五首·其三》七律就可窥见一二。

白居易放言其三原文及翻译,燕诗白居易原文及翻译(1)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shi)。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唐 白居易《放言五首 其三》

简译:我送给您一种解决心中疑惑的方法,这个办法很简单,不用你去求签问卜来占卜吉凶。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而要验证一块玉的真伪也需要烧满三天。

同样的道理,我们要辨别一株树木是否是有用之才,也需要等上七年的时间。

人言可畏,流言蜚语满天飞的时候,就连淡定的周公也会感到害怕。

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王莽在篡夺政权之前,为了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的形象示人。

假使像周公和王莽这样的人当初就死去了,他们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所以,凡事要往长远看,时间会出正确的答案。

白居易放言其三原文及翻译,燕诗白居易原文及翻译(2)

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诗,语浅言深,小中见大,耐人寻味,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为宰相武元衡遇害和母亲看花坠井事件,白居易遭政敌网罗罪名构陷,被朝廷贬为江州司马。

彼时,他的好友元稹因为得罪朝中权贵为朝廷所不容,已经在荆蛮之地辗转五年有余,先是江陵府士曹参军,后又调任通州司马。

仕途失意,政治受挫,从高光时刻跌至人生低谷,对于这对于意气风发兼济天下的挚友来讲,无疑都是极其沉重的打击。

白居易放言其三原文及翻译,燕诗白居易原文及翻译(3)

蒙冤遭贬,流落他乡,又身染重疾,几尽死去,元稹把一腔孤寂愤懑之情倾斜于笔端纸上,还有那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酒之中。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在江陵期间,他写下了五首《放言》长诗,来表达其彼时的心情。

所谓放言,就是言论放肆,不受约束的言论,元稹当时的孤愤苦闷之情可见一斑。

于是,白居易在贬江州司马的途中,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与其奉和,既是宽慰朋友,也是勉励自己。

白居易放言其三原文及翻译,燕诗白居易原文及翻译(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