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童鞋问“为什么长焦镜头会比普通标准镜头拍摄的画面更好看?”我反问道,“你说更好看指得是什么?” "就是长焦拍起来主题更突出,背景更虚化!”
嗯,今天咱们一起研究一下为什么?
考虑到媒体相关专业多为文科生或者不喜欢理科的理科生,所以下面尽可能用简单的文字把原理描述清楚,有助于大家更立体的了解新媒体技术中的摄影技术。理科尖子生绕道勿喷。
首先解释一下认为长焦镜头拍摄画面好看是一种怎样的主观感受?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名词“空气切割机”。没错,很多爱好者会把一类长焦镜头比做空气切割机,拍出来的照片能将背景虚化成一个色块,主体(人像等)感觉好像剥离出来一样。
背景虚化的效果
是的,长焦距在“空间压缩”能力上表现非常出众。能让画面产生强烈的纵深感。而且配合大光圈能产生很好的虚化效果,让主体呈现出清晰的状态,焦外产生柔美的虚幻效果。这或许就是大家说的美!
我想大部分玩儿摄影的同学都知道要想拍出背景虚化效果的视频或照片,可以通过使用大光圈、长焦镜头或者改变物距来实现。很多童鞋会马上反应过来,这是获得小景深的方法,没错,这算是常识大家要记住,考试会考得的!如果再问一句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呢?
在讲原理之前, 我们需要承认一个事实:当我们对焦时,其实只有一个平面是真正合焦的。这个平面与焦平面(可以简单理解为胶片或传感器表面)平行。凡是在这个平面之前或之后的,都不是合焦状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焦。举个例子:我们在拍人物时都会让大家把焦点对在人的眼睛上,那么此时只有和眼睛在同一平面的东西是真正合焦的,眼睛“前面”的鼻子,眼睛后面的耳朵,都是未合焦状态。合焦的物体的一个点,落在焦平面上也是一个点。而未合焦物体呢?它的一个点落在焦平面上是一个圆。而且,距离合焦平面越远的物体,成像时形成的圆就越大。
这个圆,叫做“弥散圆”。别怕,就是一个名字而已,弥散圆的英文名字叫做“Circle of Confusion”,翻译过来就是“困惑之圆” ,也有人管它叫 渐晕圆、弥散点、模糊圆、模糊点之类。挺有诗意的名词。
可能童鞋又说了,不对呀,我对焦在人的眼睛人,我感觉鼻子,耳朵也都挺清楚的呀。那是因为人眼分辨是有限的,当这个弥散圆足够小的时,在人眼看来就是一个清晰的点。
有点晕吗?别晕上图:
我们把单反的镜头组近似为上图的透镜
看图分析:我们先来看左边对焦的点,沿着黑线透过镜头光圈,刚好落在了焦平面上,获得清晰的倒像。再看后景点,跟着蓝色的线通过镜头光圈后落在了焦平面的前面在焦平面上形成了弥散圆。同理前景点在焦平面也形成了弥散圆。也就是除了焦点以外,后景和前景都形成弥散圆,变成了虚化。背景虚化好理解,那前景虚化是什么样子呢?看下图。
前景虚化的图
好了,至此,我们达成了共识:对焦点通过透镜在焦平面成像为实现,对焦点前后景在焦平面成像是一个弥散圆,而且弥散圆过小,人眼不易分辨会认为是清晰的。弥散圆越大虚化效果越明显。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前面说的大光圈,长焦距,改变物距是如何影响弥散圆的大小呢?
1、光圈(开大光圈)
在保持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光圈实际就是加大光圈的通光孔径。由下图可以知道,随着光圈孔径的增加,背景光点弥散圆的直径增大,虚化程度加强。
光圈越大弥散圆半径越长
2、焦距(用长焦)
更换长焦距镜头,焦距越大,则不同发散角的光束折射后形成的焦点间的距离就越大,背景在像平面上所成的弥散圆直径就越大,因而背景就越模糊。
焦距越长弥散圆直径越大,背景虚化
3、物距(靠近点儿)
根据中学物理顺口溜“物近像远像变大”,减小拍摄主体至镜头的距离,像距变大,光束发散角的差别增大,经折射后二者成像焦点的距离随之增加,在像平面上所成的弥散圆直径就越大,因而背景就越模糊。
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弥散圆直径也增大
技术总结:
1、记住背景虚化的方法:使用大光圈,长焦镜头,靠近被拍摄物体。做为常识记住。
2、介绍了一个名称“弥散圆”,未合焦的物体落在焦平面上形成一个扩散的圆形投影。弥散圆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
3、能过画图分别分析光圈,焦距,物距变化对弥散圆直径的影响,从而从原理上理解背景虚化的方法。从而回答了很多初学者的疑问。
问题: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你知道景深是什么了吧?试理解景深与弥散圆有什么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