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名之缘由
之所以叫别,首先因为,此教特别指三界之外的菩萨所说、所修之法。
其次,此教所诠释的教、理、智、断、行、位、因、果八法,有别于之前的藏、通二教,同时也有别于之后的圆教,所以叫别教。通过以下八法,可以大概了解此教之“别”。
教别:此教所教化的对象特指界外钝根菩萨,不含二乘,区别于前藏、通;也非圆教利根菩萨,区别于圆教。
理别:此教于真、俗、中三谛,次第修证,前别于藏、通二教无三谛之名;次第、隔历不融,则别于后之圆教。
智别: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次第而证,藏、通二教无真实之一切种智;圆教非隔历,三智一心中得,故别前别后。
断别:此教断惑须历经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次第而断,藏、通二教无明之名尚不可得,故别前;圆教不断而断,圆断三惑,故别后,此谓断别。
行别:别教行门含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五行次第而修,别前藏通二教只有少分行,别后圆教之圆修五行,一行一切行。
位别:别教位次周足,不同于前之藏通二教;但位位隔历,不能相收,不能互摄,别于圆教之一位圆具诸位。
因别:一因迥出,此“因”为正因佛性,超出生死、涅槃之外,区别于藏通二教不知正因佛性;别教正因不即二边,区别于圆教正、缘、了三因相即相具。
果别:一果不融,位位不相即,别前藏、通二教不知法身;别教诸位差别隔历,区别于圆教四德三身同时具足。
二、别教人的根性
别教所收摄的根性,特指三界外的钝根众生,此处虽称钝根,也不过是相较于圆教菩萨的利根而言,就藏通二教来说,别教菩萨的福德、智慧、神通、威力都是二乘难以企及的,所以《涅槃经》说: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
当然,更是我们凡夫遥不可及的高度。
在诸大乘经典中,但凡涉及到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的,都是别教之相,这一点,显然不同于圆教之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三、别教所诠释的道理
别教的道理,依的是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
七种二谛中,诠显中二谛,亦诠圆入别二谛。
五中三谛中,诠别三谛、亦诠圆入别三谛。
开示界外钝根众生,令修次第三观,出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入中之后,虽名位不同,但证道同圆。(详文后叙)
四、别教的位次
别教是所有教法中修行位次最全的,但诸经增减各有差别。
《华严经》讲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贤位,十地为圣位,妙觉为佛位。
《缨络经》讲五十二位。
《仁王般若经》讲五十一位。
《金光明经》但出十地、佛果。
《胜天王经》讲十地。
《涅槃经》明五行。
其中位次最周足的,莫过《缨络经》五十二位。故今依此经列位。
五十二位略微分别,指的是
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 十地、
等觉、妙觉
又分为凡位、圣位
凡位又分为外凡、内凡
外凡为十信位,包含,
1、信心
2、念心
3、精进心
4、慧心
5、定心
6、不退心
7、回向心
8、护法心
9、戒心
10、愿心
内凡位包含十住、十行、十向,也叫贤位
十住位包含
1、发心住
2、治地
3、修行
4、生贵
5、具足方便
6、正心
7、不退
8、童真
9、法王子
10、灌顶
十行位包含
1、欢喜
2、饶益
3、无违逆
4、无屈挠
5、无痴乱
6、善现
7、无着
8、难得
9、善法
10、真实
十回向位包含
1、救护众生离众生相
2、不坏
3、等一切诸佛
4、至一切处
5、无尽功德藏
6、入一切平等善根
7、等随顺一切众生
8、真如相
9、无缚无着解脱
10、入法界无量
圣位也分二:十地、等觉为因,妙觉为果。
因位十地包含
1、欢喜
2、离垢地
3、发光地
4、燄慧地
5、难胜地
6、现前地
7、远行地
8、不动地
9、善慧地
10、法云地。
更断一品无明入等觉位。
妙觉果位
更破一品无明,入妙觉位。坐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众,转无量四谛法轮,即此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