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智能驾驶OS内核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主要包括QNX、Linux、Android(基于Linux开发)、VxWorks、WinCE等。
其中,Linux、QNX是智能驾驶主流操作系统内核部分。QNX的运行速度快、安全和可靠性高;Linux内核开源高效,具备很大的定制开发灵活度,因此目前智能驾驶域的底层OS主要是在QNX、Linux内核的基础上开发而来。
由于自研操作系统可以缩短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开发周期,并有助于生态的建立以及软件的持续迭代,各车企对实现车载OS自主可控的诉求颇为强烈。
但是,由于操作系统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除奔驰、蔚来、博世等具备自研能力的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有能力在底层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定制型OS外,其他主机厂依靠自身研发定制型OS难度颇高,多与中科创达、东软集团(600718.SH)、光庭信息(301221.SZ)等科技企业、软件供应商合作研发。
中科创达基于Hypervisor技术平台可支持QNX、Linux、Android等OS内核,并可对OS性能进行优化。目前公司在全球已拥有超过200家智能网联汽车客户,与广汽、上汽、理想、大众、丰田等头部车厂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均在提升。
2.2.3 域控制器
由于传统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Electrical/ElectronicArchitecture,EEA)在日益复杂的系统需求面前逐渐力不从心,集中式的区域控制器(DomainControlUnit,DCU),即域控制器概念应运而生。
功能域集中式是在博世等传统Tier1提出的基于功能模块进行切割的基础上,将车身域、底盘域和动力域三个相对传统封闭且对功能安全等级要求较高的域整合成为整车控制域,进而形成整车控制域、智能驾驶域和智能座舱域的三大域组合。
目前,国内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尚处于萌芽阶段。高工智能汽车数据显示,参考2021年交强险上险数据,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实际出货量仅为53万套左右,渗透率为3%左右。
华泰证券判断,2025年L1/L2级别智能驾驶的渗透率分别为11%、49%,L3能取得一定突破,渗透率约为2%,相对应的国内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市场规模为317亿元,2023-2025年CAGR为17%。
据悉,目前量产上市的L2级别智能驾驶系统多为基于传统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即高速行车中的智能驾驶由一个控制器控制,自动泊车及360全景影像由另一个控制器控制。未来,多传感器融合、硬件成本减少的行泊一体化解决方案将成为高阶智能驾驶的主流方案。
“行车和泊车是自动驾驶的两种功能,以前的厂家是分开提供硬件,但是现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必须同时把行车、泊车两个功能都掌握并做好,才能将两种功能放在一个域控制器里面。”郭继舜表示,行泊一体方案的本质是在降低成本。
孙路也表示,用一个控制器实现两个功能,是为了性价比。行车和泊车还有很多发展空间,现在也有舱、行、泊一体的方案,因此行泊一体化不一定是最终形式,可能后面也会集成舱内的功能。
从结构上来看,域控制器主要由硬件和软件构成。一款好的域控制器的成功关键是多层次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
域控制器硬件主要包括主控芯片、PCB板、电阻电容等无源元器件、射频元器件、支架、散热组件、密封性金属外壳等部分,其中主控芯片是核心部件。
软件主要包括底层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开发框架、上层应用软件层。其中,国盛证券预计底层操作系统将是众多Tier1的发力重点,而上层应用软件层、中间层将是是各整车厂重点研发打造差异化的领域。
产业链方面,域控制器主要涉及上游芯片和软件供应商、中游域控制器总成厂商以及下游主机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