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举例说明,什么是系统的整体性原理有何含义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1-23 11:53:49

《三国演义》的整体视野研究:

系统,应注重整体性

在三国由合到分、由分到合的历史与不同阶段中,魏、蜀、吴也有各自的历史与阶段。在各国的不同历史与阶段中,所涉的事件、战争、人物各异,写好这些事件、战争、人物,也是写好各国不同历史与不同阶段的基础。

比如刘备讨灭袁术之战,史上并无此事,《三国演义》为了刻划刘、关、张,虚构了此战,希图通过出道首战,使刘、关、张高调登上历史舞台。但《三国演义》实际所写,仅区区数行,与美好愿望相去甚远:

玄德知袁术将至,乃引关张、朱灵、路昭五万军出,正迎着先锋纪灵至。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败军奔走。袁术自引军来斗。玄德分兵三路:朱灵、路昭在左,关、张在右,玄德自引军居中,与术相见,在门旗下责骂:“汝反逆不道,吾今奉明诏前来讨汝!汝当束手受降,免你罪犯。”袁术也骂:“织席编屦小辈安敢轻我!”麾兵赶来。玄德暂退,让左右两路军*出,*得术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渠;兵卒逃亡,不可胜计。又被嵩山雷薄、陈兰劫去钱粮草料。欲回寿春,又被群盗所袭,止得住于江亭。止有一千余众,皆老弱之辈(见《三国演义》第115页)。

这本是一个虚构的情节,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自由挥洒,让刘、关、张炫彩登台,震撼人心。而《三国演义》却将袁术写得如此不堪一击,除了不合情理,还存在前后矛盾,多方面损害了整体性。

首先,当年十八路诸侯讨董卓,袁术为十八路诸侯首镇,袁绍、孙坚、曹操、公孙瓒等天下诸侯,咸居其后,足见其势无人能及(见《三国演义》第23页)。

其次,孙策定了江东,使人向袁术索还传国玉玺,袁术拒还,反而聚众计议,欲讨孙策,所聚文武,即有30多人(见《三国演义》第84页)。其时帐下文武有30多人的诸侯,除袁术,未闻他人,其势之大,足称“天下一哥”。

再次,袁术遣韩胤催娶吕布之女,吕布却将韩胤解往许都,为曹操所斩。袁术闻之大怒,“遂拜张勋为大将军,统领大军二十余万,分七路征徐州”。仅出征人马就达20余万,算上留守人马,袁术的总兵马当有多少(见《三国演义》第91页)?

第四,此前写袁术,其势之大足可雄视天下,虽败于曹操,仍可调动20余万大军分7路征吕布,其兵强马壮仍非一般诸侯可比。战吕布,袁术虽败回淮南,仍“兵多粮足,未可轻敌”(张昭语,见《三国演义》第93页)。

其五,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之时,刘备提到的第一人也是袁术,称他“兵粮足备,可为英雄?(见《三国演义》第113页)” 总之,《三国演义》此前所写的袁术,都是称霸天下的枭雄,此时虽写“袁术奢侈太过,雷薄、陈兰皆投嵩山去了。术势甚衰,乃作书让帝号于袁绍。(见《三国演义》第115页)”但只言片语的交代,显然苍白,因为此间袁术并未打仗,也无内乱,能“衰”到何处去?且袁术此行,身家性命系之,随行人马岂会太弱?

而刘备仅五万人马,率关、张与名不见经传的朱灵、路昭左右一*,雄视天下的一世枭雄就倏然灰飞烟灭,这如何令读者信服?写袁术前强后弱,岂止天壤?如此矛盾迭出,整体的系统性岂不成疑?

此外,寿春是袁术老巢,又留了人马据守,乌合之众的“群盗”岂能轻易袭取?袁术逃到江亭,只剩“一千余众,”《三国演义》称“皆老弱之辈”,也于理矛盾,于情不合。乱军之中能*出的,当是精兵强将才对,怎会“皆老弱之辈”( 见《三国演义》第115页)?

还有,袁绍与袁术此前虽然不睦,但袁术送传国玉玺与袁绍,袁绍亦曾“命人召术”,显然是愿意接纳的(见《三国演义》第115页)。二袁既是同父兄弟,如今又利益与共,袁术能否到达河北,袁绍不当不闻不问。但袁绍如何对待袁术的成败生死,《三国演义》竟只字未提,也明显欠整体思量,系统性亦因此愈见疏漏。

诛袁术,是刘、关、张走马中原后初露锋芒,也是刻划刘、关、张智勇的良机,将此战写好,刘、关、张的形象便可跃然纸上。然《三国演义》写袁术覆灭,仅草草一战,区区数行。袁术如此不堪,全然忽视整体关照,不仅无法彰显刘、关、张之智勇,如果联系此前对袁术的叙写,甚至连自圆其说都难,从系统性的角度看,如何不千疮百孔?

《三国演义》虽然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历史框架与历史进程,但在一些重要的历史阶段、历史节点方面,还是存在疏失的。比如,《三国演义》中时称刘备“刘豫州”,但刘备牧豫州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却疏漏了。三国名臣陈群,最早是随刘备的,而且劝刘备不要领徐州,但这段历史,也漏掉了。特别是在前后矛盾、有前无后、有后无前等方面,在史实与虚拟的对接方面,都给整体的系统性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损害。(本节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