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朱子彦
摘编丨何安安
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在三国历史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千百年来,人们将诸葛亮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是清廉的典范、正义的象征、爱民的贤相、忠臣的圭臬,而将司马懿定性为凶狠阴鸷、残暴嗜*、老奸巨猾,是狐媚事上的野心家、阴谋家。为何两人同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在历史上的形象却截然不同?
在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看来,历史人物往往功过集于一身。汉晋之际,这两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在治国理政、用兵谋略上难分伯仲的历史人物,最终的历史评价反差之大犹如云泥,令人惊诧莫名。
司马懿历史形象是如何形成的?古代著名史学家对司马懿的评论究竟是否恰如其分?“空城计”是否确有其事?诸葛亮、司马懿才智究竟孰高孰低?关于这些问题,朱子彦对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关节进行了深度研究,给出了他的结论: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那个时代的天下奇才,他们的军事谋略,用兵才能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两人联袂在三国战争史上演奏了一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其精彩程度足以彪炳千秋,垂范后世。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剧照。
与此同时,司马懿挫败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使诸葛武侯星落五丈原,病殁于渭水军营之中。随着蜀汉最后一根擎天之柱诸葛亮的病故,蜀汉再也不能对曹魏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凭借这一军功,司马懿威望如日中天。
以下内容节选自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子彦所著的《司马懿传》中《双雄斗智的历史活剧》一章,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司马懿传》,朱子彦著,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版。
后人为了神化诸葛亮,
编出了“空城计”的故事?
诸葛亮共发动五次北伐,时间是在公元227-234年,历时八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方面应战的主要将领是大将军曹真、右将军张郃。司马懿此时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驻军于宛城,防范东吴,根本就没有参与对蜀汉的战争。后人为了美化、神化诸葛亮,于诸葛亮失街亭之后,编出一出“空城计”的故事,以图贬低司马懿。
“空城计”故事最早的版本见诸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所引注的《蜀记》中,内容是司马懿之子扶风王司马骏镇守关中时,与其部属司马刘宝、长史桓隰等人一起议论诸葛亮的才能,当时议论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
(仲)
、晏
(婴)
,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
(刘)
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郭冲所言的“隐没不闻于世者”的共有五件事,其中第三事就是所谓的“空城计”。兹将郭冲之言录之如下:
(诸葛)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裴松之认为这一记载不可信,他提出了四点理由进行反驳:第一,阳平关在汉中。诸葛亮屯兵阳平关时,司马懿尚为荆州都督,镇守宛城,至曹真死后,才开始与诸葛亮于关中相抗衡。曹魏曾派遣司马懿从宛城由西城伐蜀,碰到天降大雨,无功而返。在此前后,并无在阳平关交兵之事。第二,就如郭冲所言,司马懿既率二十万大军,已知诸葛亮兵少力弱,若怀疑其有伏兵,完全可以设防持重,何至于将大军撤走呢?第三,《三国志·魏延传》云:“
(魏)
延每随
(诸葛)
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诸葛亮尚不许魏延单独统率一万人的军队,岂能如郭冲之言,使其他将领率重兵在前,而自己率领轻弱之军呢?第四,郭冲对扶风王司马骏讲话,彰显他父亲司马懿的短处,这是对子毁父,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
裴松之的责难是有道理的,事实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街亭之役,魏军主帅是张郃,而非司马懿,那么司马懿此时在哪里呢?《资治通鉴》卷71言之甚明,街亭之战爆发于“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斩孟达。申仪久在魏兴,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执之,归于洛阳”。原来,当诸葛亮率众与张郃激战于街亭之时,司马懿远在数千里以外的洛阳。所以,孔明吓退司马懿是“关公战秦琼”的喜剧。郭冲五事,陈寿著《三国志》不采,孙盛、习凿齿等史家皆不予理会,裴松之引而辨其非,所以它的可信度是不高的,至于其中的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
司马懿第一次统领大军伐蜀,是在魏太和四年
(230)
。在这之前,诸葛亮已进行了三次北伐。兹简述如下:
魏太和元年
(227)
三月,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顿兵沔阳(今陕西勉县)
。翌年春,诸葛亮扬声走斜谷道取郿城,令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礼县)
。蜀军所向披靡,凉州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叛魏,响应诸葛亮,魏天水郡参军姜维也投降蜀汉。魏明帝闻之震惊,他迅速从洛阳赶赴长安,坐镇后方。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驰援郿城;又命右将军张郃率军五万前往祁山。张郃大破蜀先锋马谡于街亭(今甘肃庄浪)
,诸葛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退还汉中,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退还汉中后*马谡,上疏请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曹真击败镇守箕谷的蜀将赵云、邓芝,乘机收复天水等三郡。曹真预测诸葛亮再出兵将攻打陈仓,故派将军郝昭守陈仓
(今陕西宝鸡市东)
,以防蜀军。吴鄱阳郡太守周鲂伪降于魏,魏大司马曹休率十万兵攻吴,至石亭,被东吴大都督陆逊所败。是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之机北伐。诸葛亮兵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
围攻陈仓,为魏将郝昭所拒,诸葛亮劝降不成,而又粮草不继,不得已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是为诸葛亮第二次伐魏。魏太和三年
(229)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遣将军陈式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
、阴平(今甘肃文县)
。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至建威。郭淮见诸葛亮突然来到,惧后路被切断,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这是诸葛亮北伐以来所取得的一次较大胜利。因成功夺取武都、阴平二郡,刘禅下诏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
诸葛亮未出山时,
只不过是默默无闻的“乡邑士”
诸葛亮三次北伐,对曹魏朝野震动很大,完全出乎曹魏的意料。其缘由是曹魏对蜀汉国力的轻视与军事实力的低估。早在蜀汉建国之初,魏人已不把蜀汉放在眼里,当关羽被*之后,曹魏举行过一次廷议,讨论刘备是否会出兵,讨伐东吴,“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在曹魏臣僚的心目中,蜀乃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一人。关羽一死,蜀汉就没有力量对外用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