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诺c228怎么调音量,中诺c228音量调节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12-20 11:16:06

电视剧《三国演义》司马懿剧照。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未至寿春,权退还。”这条史料说明诸葛亮北伐对于魏国的巨大压力。以至于孙权认为“魏明帝不能远出”,吴军可以趁机攻取淮南。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点,那就是整个战局对司马懿不利。否则孙权不会认为“魏明帝不能远出”,曹叡也不会派秦朗率兵增援司马懿。参考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正是因陇西三郡投降,魏明帝才派出张郃作为援军帮助曹真。时隔数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倘若司马懿也占上风,魏明帝又何须亲自带兵出征。可见在战云密布的关中五丈原战场上,魏蜀双方相持不下,魏军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

曹魏朝野对于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忧心忡忡,十分紧张。魏明帝居然给司马懿发出了这样的指令:“时朝廷以诸葛亮侨军远寇,利在急战,每命帝持重,以候其变。亮数挑战,帝不出。”可见,魏明帝对诸葛亮十分忌惮,甚至畏惧。对诸葛亮采取防御,而不主动出击的策略,实际上是曹叡亲自制定的,司马懿不过是坚决执行而已。而且,对诸葛亮采取“以逸待劳”“以候其变”的战略战术是曹魏君臣从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这在曹叡和司马懿、辛毗之间达成了思想上高度的默契和共识。能胜则战,不能战则守,不能守则退,这是兵家用兵的基本要略。对于这么重要的一场战役,司马懿的用兵自然是不容有失,来不得半点疏忽。

第二,司马懿和诸葛亮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刘备托孤后,诸葛亮在蜀汉地位显赫,蜀汉“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诸葛亮“以刘禅未闲于政”为借口,“遂总内外”,即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军事,诸葛亮都完全撇开刘禅,而由自己乾纲独断。而且诸葛亮还和东吴联盟,几乎没有后顾之忧。

由于诸葛亮大权独揽,没有掣肘,故蜀汉数次北伐,所动用的兵力几乎是倾巢而出,少则七八万,多则十万。曹操时期,司马懿不过是个相府掾吏,曹丕时期,其地位有所上升,但也未能执掌兵柄。曹叡登基后,因曹魏宗室凋零,领兵大将先后去世,曹叡无奈,才让司马懿出任大将军,领兵对抗诸葛亮。但曹叡乾纲独断,对司马懿并不完全放心,所以交给他的兵力十分有限。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指出,司马懿所率之兵,与诸葛亮军大体相当,绝没有如张俨所夸大的,所谓“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的巨大优势。由于当时的司马懿并没有类似诸葛亮在蜀汉“政由葛氏”,一言九鼎的地位,他所率领的魏军的兵力和诸葛亮军也在伯仲之间。而且曹魏对蜀汉历来偏重防守,很少主动进攻,所以在军事实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司马懿采取防御战术,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三,司马懿虽然熟读兵书战策,但终究不像曹魏的五子良将,是纯粹的行伍出身,实战经验十分丰富。司马懿原是曹操丞相府舞文弄墨的文学掾,一介书生而已。至曹丕、曹叡时代,才因缘际会,涉足军旅,并逐渐成为统兵作战的大帅,可见他是半路出家的儒将。文人带兵最大的缺陷是实战经验不足,和司马懿同时代的马谡就是纸上谈兵的典型例子。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

在诸葛亮平南中时,马谡献上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良策,为诸葛亮迅速平定南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却抱恨终天。马谡之所以失街亭,不是他不懂兵法,而是实战经验不足,不能随机应变,这才导致全军溃败。不仅马谡如此,连诸葛亮本人也是儒将,*评诸葛亮错用马谡时指出:“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这也反映了诸葛亮用兵的不足之处。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肯冒险。为何诸葛亮不肯弄险,归根结底,就是实战经验不足。

同诸葛亮相似,司马懿亦并非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长期在曹魏中枢机构处理政事,所缺少的就是行军作战、戎机战阵的历练。在同诸葛亮交手之前,他带兵征战的主要胜绩就是平定孟达叛乱。然而,诸葛亮绝非孟达可比,刘备、关羽死后,诸葛亮已成为曹魏的头号劲敌。魏谋臣贾诩曾言:“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

(逊)

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

司马懿的过人之处,就是他能够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他知道诸葛亮是天下奇才,不好对付。碰到诸葛亮这样的对手,他岂敢轻敌,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司马懿只能凭险据守,以防御战拖垮诸葛亮,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尉缭子曰:“故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战争一旦失利,主将皆不能辞其咎。春秋时期,楚国城濮之战失利,楚令尹子玉自*谢罪。街亭之战后,诸葛亮引咎辞去丞相之职,自贬三级。同理,司马懿若战败,不仅在朝中威望一落千丈,且大将军之职亦难保。公元228年,魏大司马曹休在石亭之战中惨败而归,虽然曹叡因其宗室之故,不予追究,但曹休本人却羞愧万分,最终抑郁而亡,殷鉴前事,恐亦是司马懿不愿同诸葛亮决一胜负的原因之一。

第四,虽然诸葛亮不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但是他治军严谨,赏罚有度,蜀军训练有素,作战勇猛,这使司马懿视诸葛亮为劲敌,绝不敢掉以轻心。诸葛亮对于军士的训练极为重视,陈寿称他“治戎为长”;袁准说他的军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这说明蜀军是训练有素的。诸葛亮初次北伐时,未听魏延的建议,不肯直接攻击关中。其原因之一是自知蜀军的战斗力还不够强大,和魏军正面交锋没有必胜的把握。

中诺c228怎么调音量,中诺c228音量调节(9)

电视剧《三国演义》诸葛亮剧照。

街亭之败后,蜀军经过诸葛亮悉心的艰苦训练,作战能力大为提高。诸葛亮为了改变蜀汉兵力不足的劣势,就对古代兵法中的“八阵”潜心研究,推陈出新加以改进,其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这就是诸葛亮“八阵图”之所以见重于当时并享誉于后世的主要原因。陈寿称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晋将刘弘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八阵图练成之后,诸葛亮信心满满地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其实,这并非是诸葛亮自我吹嘘之辞。自陈仓之役设伏斩*魏国大将王双以来,蜀军“自来自去”,还未曾在*中输给对手。晋人袁准分析蜀军能征惯战的原因时说:“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由于蜀军拥有极强的战斗力,诸葛亮又足智多谋,行军布阵极其周密,这才使司马懿无计可施。

然而,魏国众将领对诸葛亮并不服气,仍坚持要与蜀军决一雌雄。司马懿虽然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但也担心若过于保守,退避不战,将挫伤魏军将士们的士气。故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派大将张郃率军攻打蜀将王平,而亲率主力猛攻诸葛亮大营,结果两战均告失利,损失精兵数千及大量的军械物资。实践证明,司马懿不与蜀军决战,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是正确的,而且经过此战,也教训了魏军将士,堵住了悠悠之口。

不管陈寿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说他“治戎为长,奇谋为短”也好,“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也罢。笔者认为在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是第一流的。面对综合国力数倍于己的强大的魏国,诸葛亮以攻为守,主动向曹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而且能做到“退若山移,进如风雨,击崩若摧,合战如虎”,是很不容易的,可谓创造了古今战争史上的奇迹。

司马懿精通兵法,深晓韬略,也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军事家。考察他生平所指挥的几次重要战役:如太和元年,击败吴国诸葛瑾进犯襄阳之师;太和二年,倍道兼行击破固守上庸的孟达;景初二年,悬军万里深入辽东,攻灭公孙渊,都是与敌军摆开阵势,决胜于战场,从无畏惧。可是对于诸葛亮的北伐,司马懿虽然拥有“雍凉劲卒”,却持重不战,徒贻“畏蜀如虎”“巾帼妇人”之讥。其实,司马懿并非不想一战而尽歼蜀军,立不世之功于关陇,无奈诸葛亮足智多谋,蜀军是久经训练的劲旅,他审时度势后感到并无取胜的把握,遂采取固守不战以老蜀师的战略。因此,诸葛亮对姜维说:“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司马懿)

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这确实是诸葛亮窥透敌帅隐衷,鞭辟入里之言。

中诺c228怎么调音量,中诺c228音量调节(10)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海报。

总之,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那个时代的天下奇才,他们的军事谋略,用兵才能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两人联袂在三国战争史上演奏了一幕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活剧,其精彩程度足以彪炳千秋,垂范后世。唐代大诗人杜甫咏颂诸葛亮云:“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我以为诗中“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之句可以为诸葛亮、司马懿两人共享,因为他们都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司马懿挫败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使诸葛武侯星落五丈原,病殁于渭水军营之中。随着蜀汉最后一根擎天之柱诸葛亮的病故,蜀汉再也不能对曹魏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凭借这一军功,司马懿威望如日中天。《晋书·乐志下》中的《天命篇》不无得意地颂扬司马懿的武功:“诸葛不知命,肆逆乱天常。拥徒十余万,数来寇边疆。我皇迈神武,执钺镇雍凉。亮乃畏天威,未战先仆僵。”虽然这是晋人的吹捧,但自从司马懿建此功业后,无论是声望、资历、能力,还是军功,曹魏军政两界已无人再出其右了。

本文节选自《司马懿传》,较原文有删节修改,小标题为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作者丨朱子彦

摘编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导语校对|陈荻雁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