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镜映思维的远离以及它是如何的发挥作用,我们自然能明白应该如何利用它来更好的塑造我们自己。
作者认为,“镜映”也分为“好的镜映”与“坏的镜映”,如果我们并不能意识到镜映思维正时时刻刻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作用,那么我们很容易随波逐流,被裹挟而不自知,不能完全活出独特的自我;
而如果我们意识到了镜映思维的作用,但是却不能选择正确的角色楷模,结果自然更是悲剧:
在经典美国电影《雌雄大盗》中,女孩邦妮和通缉犯克莱德一见钟情,坠入情网;
虽然邦妮出生在一个很正常的家庭中——母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女性,邦妮自己也曾是一个勤于工作的好女儿,但是正因为身边有了一个通缉犯的男朋友,她接受他、爱恋他并情不自禁地模仿他,最终走上了犯罪道路;
两个人在美国到处游走,抢劫银行、店铺,释放囚犯,任意枪*无辜路人,成为了美国最臭名昭著的犯罪团伙之一。
为什么邦妮会有如此的变化?她又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出自身的“犯罪能力”?
心理学与神经外科副教授伊娃•特泽尔指出,在青少年时期,我们的大脑可塑性与社交性更强,更容易受到社交环境的影响,所以同龄人做出的行为对我们的影响最大;
而在邦妮与克莱德确定关系后,就经常跟他以及他的狐朋狗友在一起,每见到一种行为,她的大脑就会镜映它,将她存储在自己的神经系统中;
而通过镜映她从伙伴中听到和看到的言行,大脑的神经元回路逐渐重新建构,久而久之,她的大脑中储存了足够多的关于犯罪行为的信息,实施犯罪行为的能力自然也逐步得到巩固。
所以,在中国的文化典故中,有“孟母三迁”的例子,也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典故,但是反映的核心思想都是:
不要低估镜映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在清醒的意识中,为自己、为家人创造更正面、更积极的角色楷模。
在这本《镜映思维——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形成》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是否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效仿谁?
这个问题并不新奇,我们从出生开始,就一直在效仿身边的人,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是否能够有意识的决策要效仿的对象,并明确要效仿的动机?
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更多期待走向卓越的人,记住,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我们的角色楷模,每个人也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角色楷模,英雄,就在你我中间。
我是海棠女侠,专注于读书与心理学领域文章与视频的创作,如果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请点击关注并给我鼓励,女侠会坚持输出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