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看一看
当年的楚国历代先君,颇有进取精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成语就是从此而来。楚国从仅仅坐拥五十里土地的小小子爵封地,成长为战国时代泱泱五千里国土,带甲百余万的南方霸主,一度与强大的秦国分庭抗礼。一部楚国史也就是一部锐意进取的史诗,而这恰好又与南宋统治集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辛弃疾的心中,肯定也是希望南宋统治者像楚国君主们一样来个一鸣惊人,重振山河。
首句由水再写到山,水天相接,山水一色,格局宏大。词人斜倚栏杆,难怪会生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只是在这里登高望远,词人又会想到些什么呢?
眺望远方遥遥的山影,只不过平添了几分家愁国恨罢了,远处的那群山,看上去正恰似玉簪子和螺纹髻呢。
玉簪螺髻
本句具体写了辛弃疾在赏心亭上所望到的山景。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这里也恰是如此。
词人极目远眺,本该是雄伟挺拔的群峰在词人的眼里却成了“玉簪螺髻”这些脆弱柔美之物,不能不令我想到辛弃疾对主和派的愤懑与嘲讽。你们看上去一个个都是堂堂七尺男儿,了不起!可实际上只是像那些个玉簪螺髻一般啊!这个比喻,可以说是非常形象贴切了。
落日西沉,夕阳斜射高楼,在鸿雁的凄鸣声中,我也只是个身在江南的漂泊游子啊。
落日孤鸿
李商隐《乐游原》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在词人的眼里,此时此刻的落日夕阳可远远称不上“好”。此景让我想起一句词“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里长天暮”,鸿雁向来是群居的,而“断鸿”则是指那些形单影只.离群索居的孤雁。雁和人,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种绝妙的默契。雁之悲鸣,人之悲笔,得无同乎?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可惜,这次辛弃疾的看法又与韦庄不同。
江西铅山辛弃疾像
他是山东济南人(对了,与李清照是同乡),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他能文善武,既可提三尺剑上马击狂胡,又能握七寸笔下马草军书,真乃全才,奇才,大才。
可是他不属于这里,他的骨子里流淌的是骏马西风塞北,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黄沙百战穿金甲,而不是朝堂诸公无休止的猜忌攻讦与皇帝的懦弱与犹豫不决。
他出生的时候,半壁国土已经沦入金人之手,但从小接受的正统儒家教育还是让他对南方的小朝廷保持着高度的认同感。
宋祚仍在,中兴可待。这是少年辛弃疾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