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学习太极的人都会练太极套路,然而大多数却不懂得松八段九节。所谓八段,是指脚、小腿、大腿、脊背、大臂、小臂、手、头;所谓九节,是指踝、膝、胯、腰、颈椎、肩、肘、腕、指(趾)关节。松开八段九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要经过三个阶段的训练:
- ①初学阶段:呼吸自然,周身顺随。
- ②端引:什么是端引呢?以出手为例,一般的练法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掌指,即由根到梢把手推出去。这样练肌肉是紧张的,关节是闭合的,端引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用手指尖把胳膊引导出去,出腿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以头引导全身,即所谓“虚灵顶劲”。
- ③专项放松:比较有影响的太极拳都有专门的放松训练,比如陈式太极拳就传有放松操。而笔者所练太极拳,通过定势松八段九节。每个定势松开之后再换下一个定势。这样练就非常艰苦了,运动量要增加三至四倍,还要注意松而不懈。如何区别松与懈呢?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萎靡不振。松而不懈的关键是如何看待紧,只强调松而不言紧,就达不到松的目的。松紧是一对矛盾,是太极之两端,没有紧,松就不存在。松的结果,弹力自生,才能在揉手中用松弹劲把人轻松地发出丈外。
(二)慢:对于慢,作为初学者,首先要做到形 体动作的慢。放松慢练,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有利于调整身体各部位的身形要求,仔细检查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慢并不是单纯的故意追求缓慢,而是要求既能慢,又能快,开始的慢,是为了以后的快。前人说:“慢要慢到别人跟不上我,快要快到别人跟不上我。”又说“不贵速而贵缓,缓则可以细心揣摩,由粗及精,且其运劲可以自知运到指头与否;能如此运,将来功夫成时,其速无比。”能轻则松,能松则快;能缓则内劲逐渐增大,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在轻缓有了功夫以后,即可随心所欲地练快,能够快而不乱,轻而不浮。
(三)圆:圆包括形体动作的圆活与气势的圆活。
- ①形体动作的圆活,亦即动作要圆满灵活。圆满灵活运用到揉手(推手)上,要求达到中正不偏,不越界限,不被压扁,走化粘依,不丢不顶,处处圆转饱满,轻灵活泼。太极大家对圆活是十分强调的,如“周身节节串”,“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等等。
- ②气势的圆活。至圆才能至活,圆是活的基础,所以说“圆则活,方则滞”。要踏进圆活的境地,则必须掌握“气势”和“十方支撑”。气势要由精神来支撑。所谓十方,是指人体 前后、左右为东西南北四正方,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为四斜方(四隅方),合起来为八方,八方在平面图中可表达,加上头顶与脚下一条竖线即上、下两方,共为十方,这就是古人所讲“十方虚空、十方界”。
(四)匀:匀,是指自始至终,动作气势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就神意而言,匀,是指心无杂念,如平静的湖面,清澈透明而均匀绵软。
(五)沾:原义是胶性,有粘的作用。这里是比喻与人接手后,我的接触点如有粘性,能将对手粘住,使其不得解脱,这是对劲力作用的一种描述。例如,揉手训练时,我出左手按对方前胸,对方伸右手横截我左小臂,此时对方用右手用力而右臂僵硬半身成为刚体,我乘势左手背外撑上提,挂住对方右腕,对方身必被我提起,我如后带,对方则会被我拉向左后侧,跌出。这就是《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我顺人背谓之粘。
(六)连:在“沾、连、粘、随”四字中,“连”字最重要,意义最广,“沾、粘、随”都直接与“连”字有关,失去“连”字,其余三字便无从表现,犹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它还有一特殊属性,如“接手”可谓连,“断而复连”就指重新接手相连,或谓退却时手不走空。
(七)粘:沾是粘的条件,而粘是沾的作用与表现。在揉手(推手)中,双方精神、意念都要高度集中,在交手的关键时刻,若一方跑了念头,那就要挨打了。在揉手(推手)的整个过程中,沾是形的基础,连是气的关键,粘是神的根本,随是整体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