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东汉末的曹魏建国期间,从建安元年的立国之始,到建安末年的立国完成,食封制度,贯穿始末。所谓食封制度,是封爵制度和食邑制度的统称。封爵制度,顾名思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爵位封赏制度;食邑制度,则是支撑封爵制度的具体内容。曹魏建国期间的食封制度情况,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曹魏建国时期的封爵制度包含三个维度:爵位名称、爵位级别、爵位序列。爵位名称,以地名为名;爵位级别,为臣者有列侯和关内侯两类,列侯又包括乡侯和亭侯两类;爵位序列,则有公、侯两类。
例如,曹操曾被册封为费亭侯,其中,“费”是地名,是爵位名称的由来,“亭”是根据行政建制级别(州、郡、县、乡(丘)、亭)得来的爵位级别,“侯”是爵位序列,“亭侯”往往放在一起,作为爵位级别和爵位序列的合称,形成一个语意上的整体概念。又如,曹操后来被册封为魏公,其中,“魏”是地名(一个由十郡组成的广大地区),是爵位名称的由来,“公”是爵位序列。
曹操剧照
而食邑制度,则包含两个维度:食邑数量、食封收入。食邑数量,以“户”为单位;食封收入,是指受封之臣从其食封得来的具体收入,其来源包括与户口挂钩的“田租”、“户调”和“钱”。例如,夏侯惇曾被册封为高安乡侯,食邑数量七百户,其食封收入,便是这七百户百姓一年之内上缴的商品税(钱)和实物税(谷物、绢、棉)之总和。
曹魏时期的食封制度,沿袭了汉朝的“统一拨款制度”。具体来说,受封之人每年的食封收入,从朝廷中央统一划拨。其食邑数量和食封地点,只是象征性的。
曹魏政权第一位受封者,自然是曹操本人,而他的受封,受之于东汉王朝。建安元年(196),东汉王朝册封曹操为费亭侯。
建安元年……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夏六月,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东汉王朝对曹操的册封,与他的作为有关。从中平六年(189)冬天曹操在陈留郡己吾县起兵,到他被册封的建安元年,其间七年,曹操颇有功劳。董卓荼毒关内时,是曹操首举的义兵,“兵者,凶事也”,敢为天下先,在任何年代都不简单;十一路诸侯共讨董卓时,曹操势力很弱,但也只有曹操、孙坚和王匡,与董卓军队真刀真枪的干过,其余声势浩大的诸侯们,都是苟且一隅,坐山观虎;黑山贼侵犯冀州魏郡和兖州东郡,对东汉王朝的心脏司隶构成严重威胁时,又是曹操挺身而出,为汉室摆平叛乱;而青州百万黄巾被曹操收编,更是为苟延残喘的汉室注入的强心剂。曹操受封,实至名归。
曹操剧照
然而,即便曹操功劳颇大,汉室册封他为费亭侯之用意,仍然值得推敲。费亭侯在曹家,不止曹操一位,曹操祖父曹腾,就曾被汉桓帝册封为费亭侯。曹腾是东汉晚期一位大宦官,但这位宦官,并不坏,他“历侍四帝”,颇有功绩。若非东汉末年宦官名声尽坏,曹操也不至背着“赘阉遗丑”的包袱数十年。汉室将曹操祖父的爵位册封给他,意味着仍将曹操视为“爵位承袭之人”,这意思明白:虽然您曹操颇有功劳,但朝廷对您本人的能力,还不能完全认可,因此让您承袭祖上爵位。而东汉朝廷这么做,或许还有深意:让曹操承袭宦官之爵,从而进一步打压他当时并不怎么好的名声。
但不久后,朝廷就对曹操加爵了。建安元年(196)秋天,刚受封费亭侯三个月的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武平侯。这次册封,也是朝廷以官方名义,认可曹操作为的一次册封。武平侯,是汉室宗亲刘璜曾经受封的爵位,将汉室宗亲的爵位赐予曹操,意味深长。如前所述,曹操起兵初期,长期被身为宦官之后的阴霾笼罩,袁绍和袁术,都曾揪住曹操这一痛点反复攻击。东汉朝廷用汉室宗亲的王爵爵位册封曹操,在淡化曹操宦官之后身份的同时,更把曹操看成了“自己人”。
建安元年九月,车驾出嬛辕而东,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汉献帝剧照
同理,东汉朝廷对曹操的这次册封,也要结合曹操当时的作为来看。曹操被册封费亭侯不到一个月,当时的军阀杨奉与汉献帝同在洛阳,名为辅佐,实为裹挟。曹操不失时机地进入洛阳,赶走了杨奉等人,“保卫了京都,保卫了汉帝”。而朝廷对曹操的册封,正是由于曹操这一次“保卫”之功。
曹操两次受封食邑的数量,史料没有明确记载,尤其是费亭侯。对于武平侯,可从侧面推敲一二。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在《自明本志令》中曾说自己:
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今上还阳夏(县)、柘(县)、苦(县)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
这里,曹操明确说自己在武平县的食邑数量是一万户,这说明当初汉献帝册封他武平侯时,食邑数量也当在一万户或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