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法怎么解释?有何异同?
手部八法用法和形式有所不同,螺旋是一样的。
(1)掤法:“掤”字在字典上无此字,为生活中约定俗成,在拳法中形容以木搭棚,能掩护肢体,逐步俗成为“掤”字,作为以手搭掤来掩护身体。中华太极拳太极的“掤”有两层含义,广义的讲内劲,也就是通常说的螺旋劲、缠丝劲、太极劲;狭义的是讲着法。中华太极拳的掤着,有多种不同的动作,不同的作用。凡是和对方接手的第一动作,接触的任何一点及转折变化形式的动作,都是掤的着法。它并不是《陈氏太极拳》一书所说的:只用顺缠向外接手,才为掤法。它是内外、左右、上下斜正俱全,全方位,顺逆缠法因敌而变,难定一格,特别是当劲路转换时的小掤法,更为复杂而重要。不过初学推手的掤法,则是采用第一金刚捣碓第一动作的手法,右手顺缠前进,而左手逆缠为辅。
(2)捋法:有些太极拳法写作“扌履”字,字典上查不到这个字,现在多数书刊用捋。约定俗成,捋字较为贴切。如生活中手脚扭了筋,往往让人给按摩一下“捋一捋”。
中华太极拳的捋法和一般太极不同,虽然都是引进对方来手的动作,中华太极拳捋法则更符合落空的要求。假如对方进手来攻,我方的右手迎其右手,左手迎其左手,立将迎人的手变为后手,缠住对方腕部走顺缠,手心贴于心口,肘贴腰向里引进;前手搭在来手的肘关节外上侧,以顺缠下塌外碾的劲配合后手,这样才能达到“引进落空”的效果。但捋时眼法一定要看着对方,身体的旋转不能超过45°,过则丢劲。
捋的手部缠法为双顺缠,两手距离为一小臂宽。因捋时是后手缠引对方腕部,前手搭制对方肘关节外上侧,后手贴在心口前,前手高于后手,距离约尺许。后手虽也是顺缠,手心应向心口,大指向外上旋,中指向外下转,无名指及小指则向里上转,这是顺缠的手法。前手以腕制敌,顺缠时,沉肘下塌而以腕部向外碾转,手心斜向内上方,中指扬向外上方,对准对方的中心(即心口和鼻尖方向)。这是顺缠的开法。两手劲路与对方来力在引进时方向一致,是为合力。捋的后手收到心口前,中指变为向外下方,前手的肘收到贴肋旁时,沉肘塌腕而下塌外碾(即掌部螺旋),中指扬向外上方,是为分力。没有合力,不能引进,没有分力不能使来力落空。捋法是引进落空的着法,捋时要注意:合力和分力各占一半。
捋时躯干缠法的配合,则要上小而下大。即:眼要注视对方不许移动,头随躯体的旋转方向略微侧旋;侧旋时,前额角略低,后额角略高;胸部的旋转只限于45°;胸以下至裆部可以随捋的需要而大于45°;裆部旋转角度大,则后足应外摆一些,以适当配合手部的动作。但一切必须以下盘稳固为原则。
以上所讲为双捋之法。如六封四闭第三动作,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为左双捋式;初收第二动作,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为右双捋式。二路左右单云手,手的收转,都可作为捋法。但学者应知:凡前手正旋顺缠时,遇到来手在肘下进攻我,却应以顺缠的捋引之。《陈式太极拳》“逆缠为捋”之说,完全错误。
(3)挤法:是手背向着对方的着法,它的动作要领是破解捋、採、挒的着法。挤的着法有单、双,缠法可顺可逆。如搂膝拗步第三动作是左逆缠单挤法;拦擦衣第四动作是右顺缠单挤法;前蹚拗步第二动作是逆缠双挤法。这种逆缠双挤的掌只要多向下转一点,便成双按法。头一个挤法是从下向上挤的,第二个是从上向下挤的,第三动作是从中盘向前挤。中华太极拳着法变化的方向,可以说是十分灵活的,要求变化无穷。因为它是以“因敌变化”为原则的,也就是《太极拳论》中“舍己从人”的意思。
(4)按法:是破解挤、肘、靠的着法。它的用法有单有双,但总是走逆缠,是掌心对着对方的躯干肢体任何部分的缠法。例如:六封四闭第五动作和抱头推山第六动作都是对人中盘的双按着法。白鹤亮翅第二动作和闪通背第六动作都是右採、左按的单按法。
(5)採法:採法和捋、挒法都是同样用引进对方向自己身体左或右方化劲,而使之落空的着法。一般习太极拳者往往将抓住人的手称之为採法。实则採、捋、挒的形式与劲路毫不相同。从方向来看,採的动作较高,走的圈子较大,走的劲路与对方来力合的较多。挒法则动作速而圈小,与来力刚一接触,就从合力变为分力。捋法则是走中圈的,则合力与分力各占一半。中华太极拳的採法有双採、单採之法,如第一金刚捣碓第三动作是进左步的右双採;白鹤亮翅第二动作是退右步的右单採法。凡是单採,又多与按法左右上下斜着配合。中华太极拳接手规律一般情况下为右手来右手迎,左手来左手迎,而且要从来手的外侧迎之。这样,可以用一只手管住对方的两手。但採的接法与捋不同,是以逆缠引进的。在拳式中又以右手为多。这是因为攻击人时,习惯用右手进攻,所以採时便用右手顺缠而接,变逆缠而向右后上斜角引进,用左手逆缠搭在对方来臂的肘关节外上侧。採的劲路是合力大于分力。当对方前随时,使用合力,与来力的方向一致;当对
方前随的手触及到我方身体时,才把搭肘的腕部加强下塌外碾的劲,而变成分力,使来力被引进来后而落空。
(6)挒法:“挒”字在意解上为拧转而撕裂之意。太极拳的挒法正是这个意思,是控制反关节的手法。挒的缠法采用双顺,和捋法的手部配合不同。挒是前手低于后手,捋是后手低于前手。採法虽亦后手较高,但用逆缠引进,而且高与眼齐。挒法则后手贴于心口,引住对方腕部,劲向上提,前手搭在对方肘关节外上侧,劲下塌外碾。讲到劲,挒法开始只走一分合力,接着就转为分力。所以从效果看,採的对方被引进后,身向我身左右后方倾跌;捋的对方被引进后,身向我发劲的左或右前斜角侧着旋转出去;挒的对方被我发出的方向是向我前方跌出。总的来说,不论採、捋、挒法,只要得法,都能达到我顺人背的效果。挒法也分单双。如倒卷肱退左步是左挒法,退右步是右挒法。二路斩手第二动作是下挒法,第三捣碓第三动作是右手单挒法。挒法控制对方的反关节,能伤人肘臂,不可轻用,拳友在试验时要特别小心,以免伤人。
(7)肘法:中华太极拳的肘法是近战的着法,有顺拦、拗拦、背折、连环肘等多种形式和不同方向的用法。肘法方向一致的为顺,方向相反的为拗。顺拦肘是以逆缠发肘,右肘是同右步一致的,是攻击右侧对手的着法。拗拦肘是以顺缠发肘,右肘向胸前发劲,右步在后,方向不同,是攻击面前对手的着法。不论
顺逆肘法,发劲的手都要以心口为界。但顺拦的右手心要贴紧心口,肘不突过右肋,拗拦的右肘应在右肋前寸许,右手则在心口前,离下颏数寸许。顺拦的腰劲右转,而拗拦腰劲左转。眼法都要注视右前方的对手。但一路顺拦肘系对方用双手按我右肘,第二路顺拦肘是我以右肘引进对方左肘然后发劲。第一拗拦肘是我以右肘关节外侧逆缠贴其在肘下发劲,第二拗拦肘是以我右肘顺缠在对方左肘内上侧发劲的。背折肘是攻击背后有人按我腰部而化解并反攻的着法。由于动作系腰背同时转折,以肘向背后发劲,所以称为“背折”,中华太极拳背折肘如裹身鞭是背部左转,右肘向右后发劲的着法。第一高探马第五动作的左肘及末一动作的左肘,可以都当作背折肘使用。它的动作从前面看是向左转的,从背后看都是向右转折的。肘尖都是走顺缠贴左肋向左后外斜角发劲,以攻击左背后的对手的。两手的配合,裹身鞭用双顺缠,两肘都贴肋部;高探马手部配合是右手顺缠前发,左手顺缠后发;掩手肱捶的右手逆缠发拳,左手顺缠后发;连环肘又称手肘式是假设有人从我背后搂住我的腰,欲向右外方摔我,我趁势右转,撤退右步,右手松沉攻击搂我的对手,对方为了闪躲肘击,又由于我的步子速退及背部的左转,而不自觉的身向左闪,我立即身向左转,左肘突向后发,正击中对方胸部。右肘顺缠向后发劲时,左拳逆缠向正前发劲,以助肘劲。但发左肘时,身的左转角度要加大些,左肘发劲的方向腰向正后方,才能打准对方的胸肋。因为此式的用法是两肘先后连环而发,所以叫“连环肘”,又因为动作中手肘互相配合发劲,又称“手肘式”。
(8)靠法:中华太极拳靠法有肩靠,又分肩外侧、肩头、肩内侧的区别,又有背靠、臀靠、胯靠之分,它是双方躯干最接近时而化解、反击最快的着法。洪老形容肘靠最为形象,说如下象棋,一切棋子的移动都是为了攻击和保卫将帅。靠法等于棋中的士,肘法等于相。虽有保将帅的作用,却不能超出范围。肩外侧的靠法,是同肘、手配合着循环而发的,或从挤变肘靠,或从靠变肘挤,这是常用的方法。肩里侧的靠法是两人双方进步,手的缠法违反右来右迎、左来左迎的常规,而以左引对方右手,右引对方左手,侧身进步;以进步时的前肩靠对方的胸部的着法。背靠与臀靠,都是对方从背后搂腰,或左右旋转或裆向下塌,如穿地龙的臀部下坐的姿势,用以压对方膝部的着法。胯及膝靠则是双方在进退步时,胯膝接触时用的。但与步的套、衬不同,而分别用胯或膝的顺逆变化发着。其常规是:套法的步法是左腿逆缠进到对方的右腿外侧,右腿逆缠进到对方的左腿外侧。膝部要贴近他的膝部上方,再加大逆缠,往下发劲,名为胯靠,而对方的腿自然形成衬法,化解的缠法要走顺缠,以膝部制其胯部,名为膝靠。如果以逆缠进到对方腿的里侧,则为衬法,只能进在对方脚腕近处,不可进的太多,以免转折不灵。这种一套一衬的步法是经常用的着法。还有一种专用的腿靠法,如:一路的退步双震脚及金鸡独立、金刚捣碓第七的动作,都属于膝靠(打)法。但这种着法,稍有不慎,都会伤人性命,不可轻试。